无条件接纳孩子,是孩子首要的心里营养,是传递爱的桥梁
第一次接触这个”无条件接纳孩子”是在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这本书上,老师说,当孩子出生的时候他最需要我们无条件接纳他,刚刚出生,非常的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她,他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他,需要安慰她,需要照顾她,不会说话,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不知道他以后会不会孝顺,也看不出来它是好看还是不好看,不知道她乖还是不乖,而此刻我们都会尽所能的满足她们。
我一边看书,一边点头,是的,说的是事实,没有错,事实就是这样子,同时我并不以为然认为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有做到啊!而在后来的学习实践当中才真正的认识到领悟到孩子生命之初所渴望的这一份营养一直是他的成长中首要的必须的心理营养,这是传递爱的桥梁。做不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那么我们传递给孩子的爱就要被打折扣,如果条件太多,还会变成伤害,桥梁断了,亲子关系会越来越疏远,隔离,甚至呈现仇视彼此的状态。
曾经在沙龙上听一个妈妈分享说她教两岁孩子识字的经验,她说带着孩子走到哪认到哪,带孩子认车牌上的数字,她告诉孩子说:”如果你记不住,妈妈就不爱你了”。貌似在孩子小的时候有很多的大人说过类似“成人无忌”的话做过类似的事呢。而我们忘了,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地,却没有“成人无忌”之说,“童言无忌”的话我们当不得真,而我们的话孩子都是当真的。再配上肢体上语气上“不高兴,不喜欢,烦躁”等的呈现,孩子会真的形成这样的观念:我做得不好,妈妈是不会爱我的或者爱我会少点的。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及小学,很多的孩子在一起,在一个群体中的生存竞争,我们放了更多的关注在他的学习上,成绩上,还有其他一些生活习惯上,多了更多的期待。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我们的期待的时候,有一些父母仍然在用旧有的“成人无忌”的模式,还会有些不同,那就是可能语气上更严厉些,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大了应该要承受住批评,指责,嘲讽等,父母讲的道理他们应该能听得懂,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激一激,鞭子抽一下,会跑得快些。真的是这样吗?到了孩子的青春期,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就开始了令父母躁狂的所谓的“叛逆“。父母说东,孩子往西,可能最令父母着急的是孩子的变化直接的表现在成绩的下降上,孩子花了大量时间在电子游戏上,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出了问题。有跟父母对抗得很厉害的孩子,我就听到有父亲气急败坏的说” 他就是废掉了,没用了,就让社会去收拾他去吧“,有听到一个母亲垂头丧气的说”我恨不得撞墙,或者离开这个家一走了之,这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匮乏了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接纳”,桥梁坏了,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他们的翅膀受伤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无条件的接纳”,我们要怎么样给到孩子呢?
有位妈妈很困惑的问林文采老师,孩子总是反复问妈妈是否爱她。妈妈每次都回答:“我爱你,你这么乖,这么懂事,又爱学习,我怎么会不爱你呢?”孩子还是反复的问。林老师说:“你只要说‘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就行了。”也就是说,父母爱孩子,只是孩子的存在,无关乎他的表现。这就是无条件的接纳,我们无条件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这个生命体。当然我们可以不接纳孩子的一些行为。那么要怎么样做让孩子感受到呢?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比如有些父母很反感孩子哭,特别是男孩子,认为”男孩子就是应该有男孩子的样,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当我们允许接纳孩子可以有这些情绪,不进行批判指责的时候,进行积极的聆听,同理同情,孩子就有了力量,他会觉得父母这里是安全的,是爱的港湾,他会愿意继续向你敞开心扉。当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的时候,比如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成绩倒数,我们不批判不指责,处理好自已的心情,聆听孩子,与孩子的心在一起,引导他总结下次做得更好。当孩子玩游戏时间很长超过协定时间时,我们不批判不指责,处理好自已的心情,可以向孩子表达自已的生气失望情绪和希望他遵守承诺的想法,孩子依然能在我们温和而又坚定的语气里感受到爱和接纳,爱是反甫的,他会做出调整,也许需要点时间。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比如,孩子把学校的公共设备弄坏了,我们处理好自已的心情,听听孩子害怕后悔的情绪,温和的引导孩子怎么样去纠正错误,去总结下次做好,孩子就不会因为一次错误而停步不前了。
因了被”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有了足够安全感,足足的爱,在成长的天空是更能够自由飞翔,会更加享受博击长空的乐趣的,他会很好的享受活于当下,学习的时候好好的学,玩的时候好好的玩。那些翅膀受伤大孩子的父母们,赶紧修补桥梁吧,让爱能够自由顺畅的流淌。幼童家庭的父母们,搭建巩固好你们的桥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