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

最喜欢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雕塑。一个人之理性的存在,用如此质感的、使人沉静的艺术品成为认知自我的思想体,就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而是一个符号,思想的状态,在感性的观察与审视中,通过思考的理性思辨将思想演绎的无比高尚。

思想的随想,并不是一味以聪慧形成的。来源于大脑的多个空间的信息传达,在长时间的深度思索里,最先演绎出来的就是哲学。哲学的开端是怀疑的疑问,从提出问题最先开始。如:

“你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世界到底是什么?”

“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等等这些看似“务虚”的问题组成人类认识自我的开端。当语言思维的逻辑关系从形式逻辑进入到演绎逻辑之后,思想者对于这些解答从分解到归纳,从具体到抽象,都有了各种答案。普遍性地接受了由哲学家开启针对愚昧的启蒙示范,引领大众走向智慧与成熟。

哲学,引导的启蒙愚昧的功能,并非世俗化的思想构建,而是更为深入地对于人类存在本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充分解构。

举个例子:世俗在解答“活着的意义”时,所经常引用的“活着本身就是意义”这样似是而非的东西并非是思想家的目的,这种说法是诡辩,早已经被哲学家识破。思想者在解答这个重大问题时,基本采用内涵与外延的两大指向,来深刻解答这个问题。

“为他人谋福祉,才是活着的意义”

“寻求幸福,才是活着的意义”

等等这些思想的结晶,才使人类挣脱愚昧,走到今天。同时,思想者并不会忽视个体性差异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鲜明答案。再如:

“自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

“为我的孩子,才是我活着的意义”

“活着本身没有意义,死亡,才是终极意义”

这些鲜明的富有特殊性的结论,在时代性的世俗层面的现实存在,赋予了历史的张力。但对于思想而言,一切,都是抽象与归纳得出的有益结论。

二.

陷入沉思的不由自主,来自思想的活跃性。也来自阅读的广泛经验。这是一种本能,当经验无法满足对于事物的本质理解的开始,书本上的知识,弥补了愚蠢的大脑对于世界的再次感悟。真理的要素是存在的,如“明天,太阳还会升起”。当然,真理从自然界而来,被抽象为人类命运的普遍结晶,也是哲学家的事情。但哲学家最先解析出的自由理念,从而深刻启蒙了大众,说明需要自由,是个普遍性理念,也是一个真理。但对于真理与自由的继承,需要一代一代人中极少数人付出代价。因为,我们得到了真理,同时,也就得罪了愚昧与权力。一切,都是平等的,在人生意义上的索取,也是因人而异,所以,自由的痛苦与承受应该不在话下。对于自我的再次解放,从领悟哲学与自由开始,就在解构着所有人的人生,仍然是普遍性的,因而,遭人误解与愤懑,也是可以接受。没有什么比获得心灵与精神的自由,让人不能再来奢望什么了。应该客观地讲,如果,我们占有了很稀缺的,很多人无法拥有的东西,是一大福祉,例如思想,也就不能再来怨天尤人。最为善意的理念是,对于他人与存在感恩。

三.

存在,并非是个理念的哲学问题。而是生命存在感在理性上的呼应,即必要存在。如文学家与哲学家、科学家的必要存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治家的存在是因为这个人类社会并非完善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弥补。政治与政治家本身就不是必要存在,他们让人类社会愚蠢的更加复杂而凌乱。他们只为了秩序生存。在现代文明与哲学的启蒙下,秩序,是人们为了存在与自身需要而轻易就能够自我约束形成的。观察生命现象,可以立论,这个协同的理性,从南飞的一行整齐的大雁,就能够理解。一旦人类的欲望控制力增强,秩序的问题,是道德最为显现化的特征之一。

与其过分相信政治,不如更完善地相信我们自己。

对于生命的存在,所依托的是这个身体载体的可否永存的问题。这种幻想的虚妄式愿望在意识里挣扎的时候,语言的力量,最先发挥世界观与自我的再塑造功能,即文学的力量。其中,人们开始对于科学抱有贪婪的渴望,至于前景是什么?很难一概而论。需要再论证的是,长生与长寿是一个违反自然规律的哲学命题,同样喻示着人类贪婪的嘴脸,在宇宙里继续他们无可休止的征服与控制欲。同样的逻辑结论是,一旦进入更为宏大的空间里,遭遇同类的生命对抗时,因果的宗教启示,仍然还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精神的善良力量,在宏观里发扬光大。

对于个体而言,我的存在只是一种输出。当我切实理解了自杀的哲学问题之后,生命的体验,从来也是哲学式的,这很让人懊恼,并在排斥很多人的存在,且以启蒙的花言巧语来谋求一个“身在“的虚无命题。所以,我决定,当我以文学的崇高意义与价值,不遗余力地创作出我自认为还算满意的作品之后,面临健康问题以及老迈问题,已经拖累他人,并因为个人的存在方式、健康原因影响他人的自由之境地,自身的精神力量无可调和,将采取自觉的自愿的自绝方式,结束生命。

四.

我们自认为必要存在与自信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决定着我这个人是否被接受,还是不应该被接受?是一个愚蠢的问题。一种自我的完善,在于尊重他人与低调自我的宗教情结里,来圆满此生的诸多意义。当我们真切感觉存在的时刻。所有自身定义的意义都是有意义的,也是有价值。这不需要他人的认定,来体现所谓的客观性。在文学与哲学的意义角度,主观性,才是人类智慧的最为坚实的基石。

人,是不太可能轻易从精神上接受他人的,包括爱情与婚姻。因为人性的狭隘性,以及我们有限的智慧,虚荣心,幻想的信念,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鲜明差异。人与人之间可能的合作,就是共有的利益诉求,可能达成物质性的接受可能,但绝不会长久,这是人生终点与痛苦归宿的最应该来原谅的,除了物质别无他法。当境界提升到一定孤独的享有程度,才有可能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如文学,从而精神的诉求开始追溯人生的彼岸的价值观。

五.

文学的分类,是可耻的思想玩弄手段。分类,以达到“分众”的企图。任何的文学形式,当精神的价值观突破到人类哲学与福祉巅峰的时刻,一定瓦解、创新与改造了形式。语言思维的哲学观,是一种语境再塑内容的最好实践。诗歌的本身,也是散文与小说的。一种诉求抵达宗旨与归宿的文本形式,同样的最有宏观境界与范畴的描述,从心灵与精神的底蕴里揭示各种不同的存在,并深刻理解它。正因为,机器语言的突然到来,才更为深刻地瓦解了文学的所有历史,也是语言的另外一种“算法”。所以,语言,对于人本身、人与人交流的思维目的,将会打破,重新改写文学史。所有的文学体裁,将会面临更为个性化的语境与鲜明独特的表达,来对抗机器语言。这是早晚会来的局面。因此,未来文学的存在,唯有个体独特的思想性表述,将以完全不同的面目,继续存在,包括诗歌在内的形式,将会改头换面。

珍惜思想吧,并在你独有智慧的大脑里,重新开始思考,构建。否则,你不是在搞文学,而是文学会搞死你。

六.

所有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人们曾经绞尽脑汁地评价他人,至今如此,不厌其烦地将他人的存在放在“我”的阴影里,却从来无处寻找幸福的、幸运的人生。大量的历史的、现实的证据摆在此处,但人类自欺欺人习以为常。

沉思者,是知趣的,该活,活;该死,立刻去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一起画进宝乘大船游世界。 孩子们认真画进宝,他们都喜欢上海进博会吉祥物进宝。 进宝进宝,我们欢迎你来这儿游一游.。
    唐山市安各庄小学张艳阅读 282评论 0 2
  • 你哭着说:“我妈妈走了,我怎么办”时,我没敢往坏处想,我还硬生生猜“走了”只是“离家出走”的意思,直到你痛苦地告诉...
    虾哥李阅读 584评论 3 1
  • 9月3号 星期天 晴转多云 宝贝的第一个星期天到来了,记得童年的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星期天了,可以无忧无虑的...
    濤_4865阅读 116评论 0 0
  • 时间静静地流淌, 滴答,滴答…… 你听: 那细碎的,平静的,安宁的, 无数轻浅岁月发出的声音。 浸润了无限的柔情与...
    春深何处阅读 237评论 2 5
  • 晚饭后,三岁的儿子从书架上拿下绘本《不睡觉世界冠军》,吵着让爸爸给他讲。父子俩依偎在一起享受着一天中最快乐的亲子时...
    赵紫辰阅读 18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