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一则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
之前有半节课的时间,学生已经把课文读熟并书写了课文的生字。这节课我直奔主题,一上课就向学生抛出问题:如果陶罐和铁罐是人的话,陶罐是个什么样的人?铁罐是个什么样的人?问题一提出,下面立刻小手如林。孩子们很快就总结出了陶罐和铁罐的特点。我让学生把总结的特点工工整整的写到书上合适的位置。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孩子们从不同的方面,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要像陶罐一样谦虚,有礼貌。”有的说:“我们不能像铁罐一样傲慢无礼。”李坤潇的总结更好,他说:“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我很惊讶他的理解。他得意的告诉我,他是28课的导读中读出来的。能后把前后的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联系着阅读,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我对李坤潇大加赞赏。
对课文整体把握和感悟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奚落”“相提并论”“和睦相处”几个词语的意思。可喜的是,孩子们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理解。尽管有的孩子理解地还有些不太准确,但是,他们的思维是打开的,是活跃的。
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致高涨,他们要求现在小组内读。我就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小组内读完后,一个小组进行分角色读课文的展示,语气感情把握的很好。刚展示完,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举着手要求再叫一组展示。
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学习课文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方法,而是直奔课文的主题。原因是这篇课文不难理解,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这是完全可以的,达到了课堂的高效。在分角色朗读时,我尊重我学生的选择,学生被尊重,参与度也很高。
针对不同课文,针对学情,开展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有效高效。是需要不断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