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女人不成家

(郑重声明,文章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天,苏童老师在新书发布会上提及一个话题,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他说,在苏州,女人地位高,一般都是女人当家做主。

我寻思着,苏州经济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可能也与女性当家做主有很大关联。

俗话说得好,没有女人不成家。可见女性这一角色于家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拿我来说,尽管厨艺还不错,但如果我一个人居家,是极少做饭的。非得爱人或孩子回来了,我才会露一手。你想,做的再好吃,没有人来分享,又有什么意思呢!独自在家,还不如像那些单身汉,点个外卖打发晚餐,省事又省心。

但我的爱人不会,她哪怕一个人在家,都会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早餐简单,她一般会煮个面条。中午吃饭,她给自己做一份瘦肉丝瓜汤。晚餐她吃的少,蒸个红薯或玉米,再吃点水果。总之,她很少在外面用餐,尽可能以自己动手为主。

像我爱人这样的情况,在女性中很有广泛的代表性。她们对家庭极为重视,所有的心思都用在维护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转上面。

我们男士,无论年轻,还是年长,无论是聪明过人,还是稍显愚笨,总体来说,在家庭中都算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们可以在社会上叱咤风云,回归家庭,与女人相比,就会显得幼稚和肤浅。

女人当家,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文化、文明发展的顺其自然的成果。粗枝大叶的男人,如果当家,会把一个好端端的家,弄得乱七八糟。这种现实中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的祖母,活到八十九岁的高龄,精明能干的老人家,长期以来,就是我们家庭的实际掌权者。她极会安排人与事,晚年的她,身体上行动不太灵便,但耳聪目明,头脑清醒,老人家常端坐在堂屋靠北侧的那把老式藤椅上,发号施令,就能把家中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比如,当年,我从工作地县城回到家,老人家便吩咐我,树上的柿子熟了,正好等你回来采摘。又说,地里还有什么农活,要跟你妈妈去帮忙。诸如此类,总之,极会吩咐安排,让全家人都由衷佩服。村子里乡亲们都说,这个老太太真正是能干了一生。

后来,母亲又接了祖母的班,继续让这个家庭有条不紊的运行。

而我们村的卫卫家,是另外一种情况。

卫卫与我年龄相仿,原本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她母亲灵芝婶活着的时候,也是极为聪明能干之人,一家老小被她照顾得妥妥帖帖。卫卫兄弟姐妹一共四个,他排行老三,他有个姐姐叫群群,天生丽质,她母亲健在时,群群常穿白色或粉衣衣裙,打扮得像个小公主,她坐在家门口的凳子上,文文静静地吃她母亲炒的香喷喷的鸡蛋饭。

我哥从她家门口路过,看了这一幕,羡慕不已。他说,群群真有福气,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后,都在地里帮大人做事,饿得饥肠辘辘,群群早早地就把晚饭给吃上了。

卫卫家命运的逆转,发生在她母亲不幸感染一场疾病,突然离世。灵芝婶过世以后,卫卫的父亲不会打理家务,让孩子们经常饥一顿饱一顿。那时,他大哥大嫂的小孩已出生,怕被原生家庭拖累,大哥便带着他老婆孩子离开了村子,到离家数十里外的某处农场另寻住处,另谋营生。群群初中未毕业,早早下了学,后来又托人找了婆家,远远地嫁到了山东。卫卫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几年,后来跟同村人到了东莞打工。有一年,他父亲生病,无人照料,为省钱不肯再住院治疗,不到六十也追随她母亲而去。他的小弟东东,读完小学,便辍学在家种地,瘦弱无力的东东,种的庄稼也收成极少,靠他哥哥卫卫寄些生活费勉强度日。后来,村委开始接济他,逢年过节,送些粮油上门给他用度。

村民们提及卫卫一家,无不感叹。灵芝婶在世的时候,他们家可是种粮的高产户。那时的灵芝婶说话时总双手插腰,高声大气,安排事情总有条有理,里里外外都是精明人。谁料世事变化无常,他们家,因女主人的离去,原本幸福的小家,便像深秋里的落叶一样,随风凋零。

没有女人不成家。苏州区域民众有先见之民,自己在外打拼,让擅长管家的女人管家持家,实在是相当睿智的做法。角色合理分工,也是时代与社会的伟大进步。

我为此由衷点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