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年,汉灵帝光和七年,由于长期的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民不聊生,席卷天下的黄巾大起义爆发,百十万义军在东汉帝国各处揭竿而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传遍天下,虽然最后被镇压,却埋下了地方割据的祸根。而一个人的出现,直接大大加速了这种局面的到来,不尊皇室,擅自废立,东汉皇室最后的一点尊严也被踩在脚下,皇室颜面无存,惨遭祸害,造成皇纲不振,诸侯割据,开启了三国纷争时代。而他却本可以成为一代良将。
这个人就是董卓,我们只知道董卓后来残暴不仁,虐待汉室,其实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物,看他后面笼络关东诸侯的手段就可见一般,我们只知道董卓后来率军入朝,却不知道他如何能够掌管凉州军马。
董卓,字仲颖。年轻时候,任性好武,曾经在西羌部落中游玩,往来结实的都是西羌地方小部落首领。因为家就在西北陇西临洮,所以虽然后来在家耕田,仍然有那些地方头领跟董卓相往来,而且每次来看他,董卓都会跟他们一起回家,杀死耕牛来招待他们,毫不吝啬,大方招待,。但是作为一个种田者来说,耕牛几乎就是吃饭的工具,没有了耕牛,就没办法耕田。所以这些首领们,知道董卓为人,为了感谢董卓的多次盛情款待,再来的时候,把顺路抢到的千余头牲畜送给董卓。可见董卓对于结交西北少数民族,还是很有一套。
汉桓帝末年,朝廷征召西北六郡良家子弟为羽林郎。董卓从此开始军旅生涯,入军担任羽林郎,因为董卓能文能武,又天生臂力,力气很大,当时很少有人比力气能比过他,而且能够骑马左右开弓,身为军司马。跟随中郎将征讨并州有功,被拜为郎中,把获得的九千匹丝绸的赏赐全部分给手下将士。这个时候的董卓英勇能战,体恤士卒,甚得军心,已有良将潜质。
之后因为军功一路高升,被拜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后来任中郎将的时候,征讨黄巾军失败,被免官,贬回陇西。
中平二年,韩遂边章在凉州率领羌人造反,兴兵入寇三辅,董卓因为熟悉西羌境况,又被朝廷征召,被拜为中郎将,跟司空张温一起率军抵抗韩遂军。两军刚开始交锋,因为西羌军队勇猛善战,朝廷军队屡次失利,张温和诸将都焦虑异常,担心不能战胜,朝廷怪罪,只有董卓面色自如,安慰诸将说:“现在我们虽然处于不利地位,但只要我们等待时机,稳定情绪,一定能击退敌人。如果连我们当统兵将领的都惊慌失措,势必会动摇军心,给敌人创造进攻我们的机会!果不其然,虽然两军都在胶着对峙,但是一天晚上,皓月当空,流星降落,羌人迷信,以为不利于己。董卓迅速抓住战机,利用羌人迷信,军心不稳的情况,率军突袭韩遂军,大获全胜。
董卓想要继续扩大战果,深入追击,不知不觉已经深入西羌腹地,遭到数万羌人和胡人的围困,而且由于追击太深,后无援军,粮草也快断绝。镇静沉着的董卓,故意让人在河流上游堵截河水,围出水池,有数十里这么长,做出每天捕鱼为食的样子。羌人看到董卓军捕鱼为食,认为他粮草已尽,就想困死董卓军,围而不战。可是董卓暗下率军从河堰下水浅处偷偷突围,并且突围后拆毁河堰,河水复涨。等羌人反应过来开始追击的时候,河水太深,已经无法渡河。所以这次一共六军西征陇西,五军皆败,唯有董卓所率一军全军而还,入屯扶风。董卓也因此被拜为前将军,并州牧,斄乡侯,封侯拜将,方面之任,董卓功成名就。
如果到此为止的话,董卓还不失为一方良将,虽然讨黄巾失败,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后面抗击羌人战争中,董卓表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并且功成名就,位列封疆大员,可以说是汉家功臣,如果没有后面祸害汉室的事情,正常来讲,董卓在此位置上致仕老去的话,应该会收到汉室的谥号,一生功业,功德圆满。
但是后来的董卓因为不断升迁,由于手里有权有兵,野心渐起,东汉朝廷已经看出董卓势力快速膨胀,为了遏制董卓权势继续滋长和蔓延,东汉朝廷于中平五年召董卓入京,征为少府,少府这个职位不掌实权,董卓明白朝廷用意,便婉言拒绝,不肯就任。后来灵帝病重,急忙召见董卓,让他把所属部队隶属皇甫嵩。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对朝廷如此安排和任命不满,便回奏灵帝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拒绝交出兵权,屯兵河东。
董卓势力日趋壮大,慢慢形成了一支以凉州人为主体、兼杂胡人和汉人的混合军队。朝廷虽然对董卓加以抑制,但羽翼日趋丰满的董卓自恃战功与威望,越来越变得野心勃勃,目中无人。屯兵河东以后,整个陇西便成了董卓的势力范围,他不仅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是地方军阀豪强,而且还是朝廷命官、边陲重臣。凭借强大的实力,极度膨胀的野心促使董卓开始有问鼎中原的意向。
而此时的大将军何进一纸密令,召董卓入京勤王,使得董卓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率军入洛阳。后面的事情就很清楚了,董卓入京擅政,擅自废立,倒行逆施,虐待皇家。皇室尊严当然无存。激起关东诸侯起兵征讨,使得天下震荡,各个州县,开始借此机会,发展势力,互相兼并。而且董卓死后,董卓部下继续作乱,更是对皇家虐待不堪,从此东汉皇家威严一文不值,普天之下,各地豪强,居心叵测,再没有什么特别顾及,开始互相征伐,拉开三国纷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