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刘邦任命阳夏侯陈豨(读如希)为封国宰相,代表中央,监护赵国和代郡(河北省蔚县)跟匈奴(王庭设蒙古国哈尔和林市)接壤地带的边防军(通鉴上没有写明是哪个封国的相国,而《史记》上则说任陈豨为钜鹿郡守,我们采用前者)。陈豨出发前,向韩信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摒退左右,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我可不可以跟你说几句心里话?
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说,你驻防的地方,集结了天下最精锐的部队。而你,又是皇上最信任的将领。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皇上当然不会相信;再次告发,皇上可能就怀疑了;第三次告发,皇上必然大怒,亲率大军来灭你。一旦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在京城做你的内应,天下大事,尽在掌握之中。
陈豨一向敬佩韩信,认为他说的话不错,说,我谨遵您的指教!
衣赐履说: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高祖剪除功臣”一节里,认为此事不真,是对韩信的构陷,因陈豨外放任职时,未必有反心,韩信不可能与其言深若此。我倒觉得未必,《史记》原文为“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有说法陈豨以前是韩信的手下,两人关系非常好,未见出处,不好说,但两个男子手拉着手,支开旁人,在院子里散步,如果不是太史公笔误,或者彼时男子有拉着手散步的习惯,则说明两人的亲密程度不一般,说点掏心窝子的话,恐怕概率是很大的。汉初,六国之遗风尚存,封国裂土,可能是不少强人的梦想,这是反叛的心理基础。
陈豨很有点春秋战国情结,非常仰慕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也学着人家广交天下宾客(你看,陈豨就是有六国之遗风嘛)。当了封国宰相之后,有次请假回乡,经过赵国,跟随他的宾客乘坐的车有一千多辆,等这些宾客安顿好了之后,邯郸城所有的官舍都打出大牌子:客满。
赵国宰相周昌见此情况,请求入京报告,见到刘邦,详述陈豨宾客之盛,又专擅兵权在外数年,恐怕会有事变,云云。于是,刘邦派人审查陈豨宾客在代郡为非作歹的劣迹,许多违法之事,深查下去就发现有陈豨的影子。陈豨听说之后,内心恐惧。已经投降匈奴的韩王韩信趁机派亲信王黄、曼丘臣,来拉拢劝诱陈豨。
衣赐履说:陈豨什么时候投奔刘邦,立过什么功,我们都不大清楚。但既然封为阳夏侯,又被刘邦派到北境监督军事,想来能力不弱,功劳不小。然而,一旦养士,那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不贪污军费或搜括民脂,断不可能。再加上请假回乡,宾客车辆过千,这就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了,简直就要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了。不查还好,一查,绝对罪不容诛。
前197年,五月,太上皇刘太公驾崩,七月,下葬。楚王刘交、梁王彭越等,都到长安送葬。而刘邦派人征召陈豨,陈豨竟然称病不去(现在,每读到“称病云云”,就知道要出事了,呵呵)。九月,陈豨与王黄等人公开反叛,自封为代王,率军劫掠赵国、代郡。刘邦亲率大军北征(果然让韩信说中了,刘邦亲自出马),到了邯郸,大为高兴,说,陈豨这小子居然不占领邯郸,而去扼守漳水(源出山西省长子县,流经河北省邯郸市),这小子就这么点能耐!
周昌建议,常山郡(河北省正定县)共有二十五城,竟然二十城失陷,请处死郡守、郡尉。
刘邦说,郡守、郡尉反叛了吗?
周昌说,没有。
刘邦说,他们打不过人家,有什么罪?
衣赐履说:高祖其实真是个宽厚的人诶,换项羽试试?
刘邦让周昌选挑赵国可当将领的壮士,召见了四个人,诟骂说,你们几块废柴,想不想当将军?四人被问得又惊又惭,伏在地上不敢抬头。岂料,刘邦真的赏给这四个家伙每人一千户的封邑,任用为将领。
左右随从都不满了,劝阻说,当年,跟随您进兵蜀郡、汉中郡,征讨项羽,老大你从来也没有一次赏过这么多人,今天却一下子封了四个,他们有什么功劳?
刘邦说,你们懂个屁!陈豨造反,赵国、代郡都被他占领。我征调各封国的军队,他妈的一个人都没来!现在能用的,就只有邯郸城里这点儿人,为什么要吝惜四个千户封邑,不用来抚慰赵国子弟呢!
左右皆叹服。
衣赐履说:我也叹服。后面会讲到,刘邦征调彭越,那家伙也是称病不来,派手下带人过来的,而且慢吞吞的,皇上都到了,他们还没到。我刚说过,看到“称病云云”,基本上就要出事情了。
刘邦得到情报,说陈豨的部下多为商人出身,心下大爽,说,这下子好办了。于是,派人重金行贿,陈豨部下,纷纷归降。
衣赐履说:“打仗打的是钱粮”,这是最佳的注脚。
前196年,冬季,陈豨全面出击,刘邦全面迎战,陈豨全面溃败。刘邦再次打出金元炮弹,悬赏黄金二十四万两,购买王黄、曼丘臣的人头。二人的部属一合计,二十四万两黄金,无论色泽、用途、保质期似乎都比王黄、曼丘臣的脑袋更具吸引力,于是,砍了二人的脑袋呈献刘邦。(王黄、曼丘臣二人事,详见拙文《大汉与大匈奴第一次PK以完败收官》。)
不久后,汉朝大将柴武,在参合(山西省阳高县)一次军事攻击中,斩韩王韩信。
刘邦班师,留太尉周勃收拾残局。前195年初,周勃把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叛乱,全部平定。追击到当城(蔚县东北),斩陈豨。
衣赐履说:汉初,天下大体平定,但叛乱不止。固有君臣之间无可消弭的猜忌的因素,可能与行封建还是行郡县的矛盾也密切相关。刘邦封的诸侯王,基本上都经历过战国时期,也经历过秦朝的统治,显然,他们不喜欢秦,所以才造反,恢复周制,名义上奉皇帝为共主,自己成为一方诸侯,产生这种想法恐怕相当自然。韩信、彭越、英布,包括韩王韩信、陈豨等,想在中央政府之外,谋求一种独立存在,并不奇怪。但是,他们不像刘邦,已经当了皇帝,而且感觉到了当皇帝是件过瘾的事,那就绝不允许出现任何“独立存在”,势必一一剪除。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