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一个老爷爷在安静地晒太阳,这时跑来一帮精力旺盛的小孩子在旁边的空地上打闹,让老爷爷不得清净。一连几天都如此。
老爷爷很苦恼,最后灵机一动,叫来领头的小孩,说你们玩得很好,我很开心看到你们在这儿玩,这样吧,我明天给你5元钱,你还带着他们来这里玩。孩子王很高兴,玩儿还有钱,当然好啦。
过了一天,老爷爷说,今天没带这么多钱,只有2元,你明天还带着他们来玩。孩子王有点不太高兴,但还是同意了。又过了一天,老爷爷说,今天没带这么多钱,只有5毛,你明天还带着他们来。孩子王生气了,说5毛钱就想看我们玩儿,没门儿,我们去别的地方玩,拜拜。
这个小故事的真实性先不做考究。从故事中,我们能看出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关系,孩子们玩儿本来是天生的内在动机,但是老爷爷通过奖金将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最后因为外在动机的不满足而失去动机。
可以看得出,老爷爷深谙心理学中“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的理论,他很清楚地知道,内在动机具有持久性,而外在动机是不具有持久性的。利用这一点,很智慧地解决了不能清净的问题。
02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心理研究专家爱德华.德西在1970年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的道具是7块形状各异的木头,只有一种方法能把它们拼成一个大立方。他招募了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分三次来进行实验。
第一次,志愿者的任务是把7块木头拼成大立方,无偿的。志愿者很快就投入到玩木头游戏中,即便过了规定8分钟的时间,许多人还在兴致勃勃地继续拼。
第二次,志愿者被分成两组,还是原来的任务,但第一组仍然是无偿的,而第二组一旦拼成功就会有一美元奖励( 1970年的一-美元对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数目)。结果,第二组志愿者拼得更积极了,花的时间也更多。
戏剧性的事发生在第三次。第三次,实验又恢复了第一次的规则。爱德华发现,那些在上一次实验中得到一美元的学生,在这一次实验里,积极性和花的时间大幅减少。
这个实验证实了这个心理学理论,动机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能让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回报,而外在动机,回报来自于行为之外的东西,而非行为本身,比如金钱、奖励、加分、荣誉等。
内在学习动机是因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功感等内部因素所引发的学习动机。内在学习动机所追求的目标是学习活动本身,不追求学习活动之外的目标,所起的作用具有持久性。学习的内在动机来自于知识的获得与问题解决带来的愉悦感。
外在学习动机所追求的目标则是学习活动之外的目标,通常是由长者、权威、领导或群体提供的分数、奖金和职称等外部引诱而产生的,若外部引诱消失,行为便不能持久。
03
了解了有关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心理学知识,我们就可以在相应的领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仅靠外在动机是不够的,应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为主。
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有三个关键词:好奇心、挑战性和参与感。
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情境,演示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记得初三的化学老师,开学第一课,总会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示给学生,放盐的水为什么会变咸?试纸接触不同的土壤水,为什么颜色不同?葡萄酒是如何酿造的等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这就很容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家长也可以想办法激发孩子兴趣,让孩子热爱读书,热爱学习。女儿小时候很喜欢听故事,我每天会给她讲不一样的故事,她就很好奇地问,“为什么你知道那么多故事?”我跟她说,“我是从书中看到的,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故事,你也可以看书的。”
后来,我们约定每天一人讲一个故事,她就很认真地看书,再后来,就变成了她每天给我讲故事,有时她还绘声绘色地续编她看到的故事。女儿从此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挑战性。人们都愿意尝试有挑战性的事情。比如大人孩子都喜欢玩游戏,就是因为游戏有过关的挑战,人们在玩的时候,过了这关,还想过下一关,所以就兴趣浓厚,有很强的动机。
学习也是一样,给学生设置一些逐层递进的问题,让他们就像游戏闯关一样,去挑战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完一个问题,就会想去解决下一个问题。这样就会增强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
参与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带有问题的生活片段,或者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等,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
我们常见的教师激励学生学习的方式往往是加分,个人加分或小组加分;或者是发奖品,如进步奖、优秀奖等。这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时间长了,也许学生就麻木了,或者因为对奖励或者分数提不起兴趣来,那么它们也就失去了作用。
因此,了解心理学中关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保持爱好学习的持久性。
《好课程是设计出来的》读书笔记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