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惊闻杨绛先生辞世,无法相信这个消息,真希望又是一次乌龙报道。临时将过去的一篇文章稍作修改,作为今天的作业来纪念杨绛先生,纪念这位博学的才女、贤惠的妻子、伟大的母亲。
第一次见到《我们仨》,是有一次逛书店,在高高的书架上看见杨绛的名字便取下翻阅,立刻对钱钟书的手写诗稿深深吸引。
绢绢字体,营营小楷,飘逸洒脱又工整有序。钱老的书法配杨先生的文章,珠联璧合,真可谓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对璧人。
在这本书里,杨绛先生用了非常梦幻的写法,追忆一家三口欢聚的场景。用一个“万里长梦”形容那段极珍贵、极美好的时光,就像做了一场美梦。当梦醒来时,物是人非,最亲的人都离自己而去,与他们的相见只能再回到那个梦里。
有如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般,时而是真实的画面,时而是虚幻的梦景。如“父女玩乐,接电话,收拾衣物,出门开会”等等。我相信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有的场景,描写得平实、质朴,但极细致,给人温馨和睦、欢乐的感觉。
古驿道上相聚,则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古驿道上的驿站象征杨先生一家每一个生活中逗留过的场所,那里有夫妻间的恩爱,女儿对父母的关心、怜爱。
“阿圆扶着我说,妈妈小心,看着地下。”
“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却觉得心上舒坦。我握着他的手把脸枕在床沿上。阿圆抱着爸爸的脚,把脸靠在床尾。虽然是古驿道上,这也是合家团聚。”
在古驿道上蜿蜒的水道,象征生命的长河。钟书先生在那水上漂着的小船里,一站一站地向下漂流,杨先生则一站一站地追随钟书先生的方向,一步步走在人生的长河里。
当这一幕幕无论是温馨甜蜜的,还是欢乐相爱的场景,化成一场梦,转眼成空幻时,又是怎样的令人痛彻心扉。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作者用的都是极平凡、极普通的字句,记录着三人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想当年二人在牛津求学,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经典,租房子,吃房东金太太做的茶饭。
后来想改善膳食,另租房子,自己做饭。从此一名大家闺秀开始学做烧饭婆,第一次学着做饭,第一次学会用电灶和电壶。
而另一位自称“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右脚的大学者钱先生,竟早起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
杨先生说:“那段时候我们很快乐,好像自己打出一个天地。”是啊,我们总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两人携手共同营造自己的生活天地,谁不盼望能白头偕老、地老天荒呢?
在牛津的一个暑假里,他们唯一的孩子出生了,是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小名叫圆圆。
在产院期间,那个“拙手笨脚”先生做“坏事”不断。今天打翻墨水把房东家桌布染了,明天把台灯砸了,后天门轴脱落了。而杨先生轻轻一句“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让钱先生的心踏实了,果然以后真的全都修好了。
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里,饱含着二人恩爱相伴,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读过之后令人羡慕这对神仙眷侣。
本来他们是公费留学,经济上没什么压力,且二人都是令人敬仰的大学者,这些生活小事完全不用自己来做。
但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就可以放下自己的身份,把生活当老师,像个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学习各种生活技能,为的是让对方能体会到来自亲人的温暖和感动。
一提到女儿圆圆,母亲的喜悦跃然纸上:那肥嫩的小手小脚,忍不住要亲一口。坐在高凳上拿一支笔,学大人的样子,一面看书一面在书上乱画。最早会说的话是“外外”,要求外边去玩。
见别人吃白沙枇杷,甜滋滋的样子,嘴馋却又怕被妈妈说乱吃东西拉肚子,眼眶里含着一滴小眼泪,可怜兮兮地看着妈妈,令人疼惜。
小小年纪但极聪明,也非常喜欢读书且过目不忘。不足四岁时妈妈给买了一套三册的《苦儿流浪记》,才看了开头就伤心痛哭,一大滴眼泪掉在凳子上足有五分钱的镍币那么大。
多年后,已是大学教授的女儿,仍然记得那本书的原作者是谁,译者是谁,苦儿的流浪是如何结束的。
这是母亲对女儿的爱,爱到至深至情。写这本书的时候,杨先生已经是92岁高龄。但女儿的影子在她的记忆中依然鲜活、灵动、真实,仿佛永远是那个乖乖坐在怀里的小圆圆头。
在杨先生平淡朴实的文字中,满满都是对女儿的爱,对女儿的思念,以及对他们这个家的深深眷恋之情。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一个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和美家庭,只有一个希望一生能相伴相守的简单愿望,都不能实现。过早地被分隔在两个世界。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看似平平淡淡的几句话,没有哭天抢地的嚎啕、呜呼,但每一句都戳中泪点,直入人心。
看完这本书,不仅赞叹钱老和杨绛先生的才华,还有他们优秀的女儿。更感叹他们无坚不摧、坚守一生的完美爱情。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大字报满天飞的动乱时期,他们在苦中取乐、泪中含笑,顽强地面对一切共度难关。正所谓“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明知相思苦,却要苦相思,万里长梦终梦圆,多年相思却思了。杨先生一家三口终于团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