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惩罚》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规训与惩罚作为权力的表现形式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公开集体的方式”转变成一种“细致的、无微不至的方式”。
就目前的教育现实而言,层级监视的规训手段在班级管理中是十分常见的。教师拥有传统权威,代表着专业知识,在层级中拥有绝对的权力。教室的座位设计其实也可以算是一种福柯所说的全景敞视式的圆形监狱,教师的讲台要比学生的课桌高,老师一般站在所有学生的正前方或是中央,足以监视教室内的每个学生。而在学生内部,班长、其它班委、普通学生,这也是典型的层级管理。校长、教师、班委、学生,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层级,是常见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各司其职,维持学校系统的稳定。
惩罚的两大原则,一是受惩罚者要极致痛苦,二是要对社会大众公开展示。就学校而言,比较明显的纪律规范是校规,这是明确成文的约束性规定,一旦触犯,可能会记过处分,也可能会在公告栏通报批评。此外,还有班级内部的班规,相应的惩罚可能有义务劳动或班级通报批评。这一类的惩罚和19世纪前的酷刑本质相同,主要是为了确立权威,彰显规定的不可侵犯。
另一类惩罚形式重在心理精神学,我们常会提到的就是优等生和差生,尽管孔老先生说了“有教无类”,但也说了“因材施教”,学校会根据段考的排名情况,培养优等班,老师对优等生会花更多的精力。记得魏书生校长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有专门提及差生问题,他说差生相对一般学生反而具有抗打压能力和对抗逆流的创新性,但我想大部分的差生在从小接受层级分班的情况下,总会失去一些骄傲、磨平一些棱角。规训教育凭借社会权力,在无形中渗透了学生的精神层面,这一点在推崇应试教育的大陆更为显著,我们总把学校比喻成工厂,每年定期生产出只知道语数外、只知道听老师话的机器学生。
马克思依据资源拥有来划分社会的上下级和权力,而福柯却另辟蹊径,认为权力本身是一种关系和网络,一种策略,而不是可以被占有或转移的财产。权力的循环网络关系在之前提到的层级监视中有很好的体现,教师服从于校长又同时管理班级,班委服从教师又同时管理其他同学,权力是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权力是匿名的、无主体的,这一点在福柯书本中不断重复,我想是因为这一点明确批判了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每一个人都只是权力关系中的一个支点,既可以是权力的实施者,也可以是权利的实施对象。因此,以民为主,以学生为主,重要的不是教室中心的教师,而是教育体制,是学生的意见。
酷刑的淡出、规训方式的转变、监狱的诞生都是伴随着特定的历史进程到来的,如人口激增和生产机构增多等,而教育也需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