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沙漠教父言行录》里,记载了一则故事。有一些哲人来到山边,想嘲弄著名的隐修士安东尼,因他没有受过什么正式的教育。安东尼问他们:“你们认为,先有思想,还是先有文字呢?谁是因呢?文字是思想的因,还是思想是文字的因呢?”他们回答说:“思想在先,是文字的发明者。”安东尼说:“所以一个有睿智思想的人,是不需要文字的。”他的回答令那些哲人及旁观者惊奇不已。他们诧异地离开了,稀奇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竟有如此的智慧。
生病期间,我似乎体会到安东尼的这种“无言之智”。因为手术前反复发烧,术后又休息了一个月,身体虚弱,大脑无法进行深度思考,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日记。以前不写日记会害怕突然出现的灵感、感悟,那些天启的时刻,因为没有诉诸笔端而消失。似乎那样的话,智慧也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
但生病导致的“无言”,让我反思:如果没有把自己的感悟化为文字,难道那些悟性被开启的时刻就不再存留了吗?智慧就不能保存下来了吗?想起荀子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现代人常急于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文字、视频传播出去,似乎只有那些被看见的才彰显智慧,才是智者、哲人。但其实,生活中有多少默默无闻的、为自己而学的“学者”。
先渡己,再渡人。不被记录的,未必就不存在;被记录的,未必就有智慧。真智慧就好像仑扁在齐桓公面前大胆地说:“王啊,你所读的这些书都是糟粕,因为真正的精华是不可言传的!”
是的,大概只有生病的人才会真正懂得生活的精华。以前,吃完午饭后,我总是坐着看书或者刷手机;而现在,我知道要到阳光底下散步,好好地走路。以前,总是急匆匆地从一个目的地赶到另一个目的地,不是开车就是骑车;而现在,即使手里拎着重物,我也把它当作锻炼臂力的机会。以前,我的眼里只有路、只有目标、只有事情;而现在,因为慢下来,我的眼前多了“人”,即使是陌生人,即使只是一次简单的购物交易,我也会尝试愉快地交谈,让别人开心,也让自己开心。我开始懂得,生活中的小小温情是多么宝贵,这些瞬间是生命中真正有质量的时刻。
以前,我常在网上购物,哪怕只买一颗葱姜蒜,也要依赖某些平台;而现在,我发现亲手触摸那些食材,看到它们真实的颜色,感受五谷杂粮和种子的生命力,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体验。与鱼贩子交谈,我甚至能了解一条鱼的生长状况,这些生动的信息是购物平台上无法获得的。
生病让我学会停下脚步,慢下来生活。无意间,我触碰到了生活的本质。因为慢下来,我不再被时间的缝隙挤压,而是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消解了那些蠢蠢欲动的企图心,安住于当下,从而享受到永恒的美好。这些时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我们的主向我们所发出的温柔邀请:“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所以,那些不被言说的,留在心底里,并且反复咀嚼,经过生活的发酵,再回归于生活。这样的人生智慧有了扎根的土壤,不是悬浮于虚空,而是能够真实地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在日日的磋磨、反刍、咀嚼、修正当中,才能把那些得到天启的智慧真实地活出来。
我所敬爱的散文大家张晓风女士曾说:“应该给每一个病人都发一个奖状,因为他们每天都那么努力地和生活过招。”是啊,只有努力地和生活实打实地过招,一拳一掌,一来一往,智慧就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