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后世对这首诗的主题解读纷纷,但更多人倾向于《毛诗序》中的解读:“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我自己能力实在有限,没有办法去深入细致去解读,又不想被某种解读去先入为主,因此就暂时将自己理解为诗中主人公,慢慢读进去。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诗歌开篇用依附于他物生长的葛来进行比兴,葛在《诗经》中出镜率较高,如之前欣赏的《葛覃》“葛之覃之”,再比如《樛木》:“葛藟累之”,这些诗歌都在用葛来比兴对他人的思念,而这里不是对家乡的思念,也不是男女之间的相思。而是用此来暗示主人公寄人篱下的尴尬生活处境,如此生活,没有自主能力,且行为举止都处处受限,长此以往,以至于在困窘之时,连自救能力都丧失,只能等待他人援助,“何多日也”,等得花也谢了,自己心里的荒草也如葛草一般,不停地疯长,可是援助之人迟迟未至。葛草不管不顾地寸寸生长,心中的希望也寸寸成烟。
等待谁呢?“叔兮伯兮”!四章的诗歌,三章中都在呼唤。《诗经》中的诗歌从未因情感炽烈而失了分寸,失了那分含蓄的美,此时也如此,“叔兮伯兮”几分恭敬,几分希冀,几分嘲讽,读诗的人,你们自己体会吧!
若诗歌就这样延续,那就缺乏了它的弹性,也丢失了生活的味道,什么味道呢?我认为就是一地鸡毛的味道。当我们久等之人迟迟未至时,难免也会出神,在想象的这个奇幻的舞台上做一次导演,去演绎一场好戏,来抚慰这颗被希望、失望交错折磨的心灵。“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自问自答,来冲淡焦虑。然后过滤失望,呵护仅有的希望,“必”来增加自己的信心。这或许也是一种臆想的美境,也是孤寂心灵的缓冲。想想吧,《长恨歌》中的唐明皇不是也如此去妄想着已经逝去的杨贵妃吗?
可惜所有的一切都是浮云,都是泡沫,也都是自欺欺人,短暂的出神终究还是会被现实震醒,然后碎了一地。“靡所与同”,其实这个答案一直都在他心中,不过之前都在逃避,也不敢承认,因为唯恐承认后,会失去依附,更会失去自己,但最后关头,不得不承认,从未拥有过,无所作为,只好借以嘲讽自己和对方罢了。
诗到这里,诗人内心几经波折,稍有醒悟,“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原来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是如此的卑微弱小,他或许开始怨恨自己的弱小,怨恨自己的懦弱的寄居生活。“流离”在《毛诗正义》中解:“流离,鸟也。少好长丑,始而愉乐,终以微弱。”以流离做为自己命运的谶语,嗟叹一生的坎坷不平。而他所寄予全部希望的叔兮伯兮却在“褎如充耳”,斥责他们充耳不闻。
读进去,也读出来。《旄丘》的诗人是何其悲乎!在依附总失去自己,懈怠意志,终在微弱时悔悟。也是可怜的人,寄人篱下,事事乞怜。更是伤感之人,所幸留下这伤感之诗。如今社会的“巨婴”会醒悟吗?真的希望他们可以读读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