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带姐姐和弟弟去外婆家了,小豆花跟着我。
下午接她早教回来,我就开始做“铺垫”:“奶奶在家等我们,爸爸妈妈带姐姐和弟弟去接外公外婆了。。外公外婆会给花花买很多好吃的是不是呀”
“小吃货”老笃笃:嗯!外婆会给我买很多好吃的,我不给你吃!
到家后忘了,又问我:他们都去哪里了呀?
我又和她重复一遍以上对话,想着让她平稳过渡。
可这小家伙前面还好,吃吃东西玩玩。
到了晚饭后进房间就开始抽抽嗒嗒地哭,要爸爸妈妈。。
也是,平时这个点,家里三个小孩正是大呼小叫、热闹非凡的时候。
可今天也太安静了,我都有点不习惯。
小姑娘连平时最爱看的《小猪佩奇》,也没心思看,不像以前那样霸着手机不放。
试着给她看照片,也不是好办法。一翻到有爸爸妈妈的照片就抽泣: 要爸爸要妈妈。。。
没办法,小姑只好“放大招”了:“花花要不要喝奶奶,嘟嘟给你泡?”
“不要。。我不想喝。。”说着眼泪又滚下来了。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以前每天睡前都是吵着要喝奶的人,居然说不想喝
虽说才2周岁半,可这小人儿本来就早慧,古怪精灵的。
平日里可是家里的“小霸王花”,惯会“以哭挟天下”。。
这次是真伤心了,让我这个爱给她“立规矩”的嘟嘟,也着实心疼起来。
也是她的小脑袋发育的很快,不再是小时候懵懵懂懂,哄两下就好了。
又想起自己小时候,寄养在外婆家的情形。
大夏天,爸爸穿着白衬衣带着凉帽,骑着脚踏车,赶十几里地来看我。
来时,我总是欢天喜地,黏着他不放。
而等他吃了午饭要走了,姨妈舅舅就会把我抱开躲起来,等我回过神来,就是撕心裂肺地嚎哭一场。。
这份感同身受,让我和眼前这个小人儿融为一体,轻轻抱着安抚她:
嗯。。嘟嘟知道,我们小豆花想爸爸妈妈了,想哭就哭一会儿吧。。
就这样不再转移话题,而是跟着她的情绪流动,一直重复她的话:豆花想爸爸妈妈了。。
也是神奇,小姑娘渐渐不哭了,说:
要喝奶奶。。
我心下暗喜,知道差不多了
果然,她喝了奶就乖乖睡了。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分离,
成长就是不断分离的过程,谁都无法例外
而“分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压抑”的情绪
很多时候,当孩子哭闹时,我们急于用玩具或零食转移焦点,目的在让她“不要哭”这个点上
虽然可能当时有效,但如果每次的情绪没有在当下得到释放,积少成多压在心里,形成了一个“暗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触碰到,才是最可怕的。
就像我小时候
那些未被释放“恐惧”“悲伤”
被一点一滴地埋藏在幼时的记忆中,
成年后遇到类似的场景,
特别是在伴侣、亲子关系中,最容易被钩起,
现在需要花这么长的过程去疗愈。
庆幸自己现在可以用智慧来带孩子,这也是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过程。
笨小姑
201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