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校长念错字事件未平,道歉信风波又起。作为已从园子里毕业三年的燕园人,向来对于相关事件,我抱以不传播、不引导、不造谣的态度,唯恐互联网时代三人成虎的结局,奈何念及自己处于研究生校园的尾巴,回想当年在园子里亲历的教育,将一些旧感记录下来,若能让读者有一点对真实的北大朦胧的看法,也算是有所裨益。
01 多姿多彩的燕园人
高考是一场较为公平的比赛,至少它在绝大部分维度上只看最后的成绩,若深究高考的不公平,也来自更高维度的地域不公平、教育资源不公平,但从高考制度本身而言,绝无仅有地给贫寒学子和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场赢得一流大学入场券的机会。
在进入燕园之前,我就像井底之蛙一般,看到的是一方小天地,考入园子的同学们,有来自大城市的,但更多的来自各省普通二三四线城市与农村,接受的基本也只是基础的学科教育,我高中在省会城市学习,也有过少数的烹饪课、木工课、摄影课等素质教育机会,但当我来到园子里,才发觉原来牛人如此多。有的同学在高中就已是编程大神,有的同学入学前是单科竞赛国家金奖,有的同学曾周游列国,在戏剧方面有很高造诣。
在进入燕园前,我数次想象园子的样子,应当像历史书里描绘的一般,大师遍地,理想主义,是思想的圣地。而当我进入北大,直观的第一印象是,不知从何找起,不知该从哪儿去感受它的伟大光环。
园子太大了,作为刚入学的新生,我惴惴不安,惶惶恐恐,第一堂课找错了教室,焦急不已,迟到了,偷摸着不好意思地冲进教室,老师开始讲绪论,讲人类的起源。旁征博引,谈吐自若,很多时候我觉得老师讲得太精彩,想要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却只能零星地捕捉到思想的只言片语。
慢慢的我才理解为何梅先生所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园子里,只怕学习的时间不够,大学四年,一共142学分的学习,而许多课程都太过精彩。北大的通识教育绝对是世界上最好的通识教育之一,五大类通识学科的设置,几百门通识课程的学习,社会学、数理学、哲学、历史、语言学等等,力图让学生们在匆匆的四五年间,汲取到人类智慧留下的最为精华的部分。
这是北大,多姿多彩,老师如是,学生如是,但凡想要学习,绝不会找不到资源。
02 自由的园子
刚进入校园时我也曾很不适应,从高中来到大学,没有了班主任的感觉,就像没有了妈妈在身边,好似刚飞出笼子的金丝雀,世界太广阔,不知道航线,也不知道目的地。
在北大没有统一的课表,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人约束监督,整个四年唯一的硬指标就是要修完多少学分才可毕业,但具体选择什么课程,时间如何安排,工作如何安排,不会有人谆谆教诲,也不会有人管教监督。
有的同学喜欢睡懒觉,可能会选择整学期都不上一二节课,有的同学可能想去校外实习,可能集中选择周一周二的课,留出充足的自由时间。这种自由的大学氛围可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对于刚刚毕业的高中生们,适应北大的自由的确需要一段时间,可能有的同学熬过来了,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详细规划,每年也都有极少数同学没有适应过来,自制力不够,最终导致退学的结局。
园子里每个人可能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大家对选择任何道路的人都不会指点惊奇,有学术派潜心学问,入学就准备深造留学,也有就业派各类实习安排妥当,有体制派常年在学生会组织挥斥方遒,当然也有——我称之为“晚悟派”,没有明确的目标,迷茫但努力着在燕园的每一天,到时机了才决定自己的道路。
这是北大,没有千篇一律的培养计划,相当包容,也是相当自由。
03 光环从不缺质疑
在园子呆了四年,最不缺的就是质疑精神,其实我倒颇能理解校长想要表达的绝非否定质疑的意义,毕竟网络上有太多的键盘侠们,有君情绪愤愤,慷慨激昂,真正痛心疾首,也有君借针砭时弊来搅浑水,分得流量一杯羹。然而道歉信用文字写出来,读者解说如何也没有错。
记得在一堂课上,有同学对老师所说提出疑问,情绪激动地站立起来争辩,老师倒也不恼,而我们其他学生也是颇有兴致参与到争辩中,最后虽然为避免耽误时间,将更多的争辩留到了下课,课堂上这番风波也给了我直观的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体验。
园子的BBS上十大头条常年也是质疑的声音,有质疑食堂卫生的、质疑排票黑幕的种种,来到园子里,的的确确地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的精神。
当然园子里的每个人也或多或少面对着别人对“北大”二字光环的质疑,不用提读错字,若是在家里读错了字亲戚也会开玩笑说,北大学生也没文化真可怕,但念错字改便是了,园子里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不差,不至于一错再错。我更怕的质疑是来自外界的,作为国之重器的学生,你为何没有改变世界?为何最终也只是落了个平凡的结局?
记得大三那年听一个讲座,大意是若你走出校园,北大的名片还是你最大的成就,那终究是可悲的,但是改变世界的毕竟是少数,如何定义改变世界,又如何定义成功?
在园子里时发生过两件引发我思考数月的事,一是社会上广泛传播的扶老人反被讹诈事件,当时北大的态度是“北大学生不要怕扶老人,如果真因为爱心被讹诈,北大法学院会帮助大家”,这件事当时引起空前美谈,被争相报道转载“北大有态度”。
另一件是一篇文章《北大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概所谈现在的北大已不再是当年五四运动忧国忧民的北大,每个人更多的都是为自己奔前程,在校园内外也是引起广泛争议。
这是北大,园子内部从不缺自省,园子外部也从不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