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洲濒临东海,中贯瓯江,自古海上航运发达,是中国沿海城市陆海交融发展的典型代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江洲城内到现在还保存着当年和海运航运有关的建筑:永川轮船局、永宁轮船局。特别是这永川轮船局,这座中西结合的二层建筑隐藏在老城区中,透过有设计感的细节到现在仍能看得出当年的精美建造和宏大的规模。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做小杭州”,海上贸易发展史也是江洲港的兴盛史,见证了江洲这座商业之城的前世今生。光绪十年(1884年),轮船招商局江洲分局在朔门建造了江洲港历史上第一座浮码头,并安装钢制趸船,时称招商局码头,即后来的朔门一号码头。从此江洲港就有了可供大型轮船停靠、装卸货物的浮码头。随着码头业务量的扩大,永川轮船局、永宁轮船局等民办的轮船局也在江洲设立了机构,建造了在当时样式新颖、规模宏大的办公楼,成为近代江洲有代表性的建筑。为了使他们所属的轮船有固定的码头停靠,1916年宝华轮船局在新码道岸边建了宝华码头,也就是后来的听澜码头。紧接着,永川轮船局和永宁轮船局联合在化鱼巷江边设立永川码头。在水运发达的当时,轮船招商局设立的码头在北面,依托瓯江与宁波、舟山、上海甚至国外进行贸易往来,当时十分繁忙,规模也相对较大。南面的小南门码头是内河水运,与内地进行贸易往来,也是水上运输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港口的基础设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外贸易也随之衰落,江洲港繁荣的局面就消失了。
解放后虽然江洲港繁荣不再,但是江洲必经还是水乡,轮船还是在江洲人的日常生活劳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像许江心和王俊顺都是轮船公司的子弟。这些船工海员的后代们,对河海轮船有着天生的亲近感。他们一般年少时家境贫寒,但是一般都年少懂事,心地善良又豁达,都有着很强的生存能力。特别是家中子女多的,长子长女们很早就替家庭分担生活的重担。历经岁月的磨砺和经济大潮的几番大浪淘沙,众多外出淘金的轮船公司“道坦底”长大的孩子们,终于有很多挺立在世代的潮头,成为江洲经济模式的佼佼者。当年王俊顺就是这些轮船公司子弟的代表人物。
上世纪70年代末,小学刚毕业的王俊顺就被母亲的安排下,远赴湖北,跟着在荆州开裁缝店的的远方表舅当裁缝学徒。江洲人脑袋活络,在湖北开店,不仅只是替当地人量身定制做衣裳,他们常常会通过国外的亲戚带回来法国或者意大利的女士成衣做样板,仿制出最时髦的女装,挂在自家裁缝店里卖。王俊顺出生时刚好遇上三年自然灾荒,母亲怀他的时候每天以南瓜叶和番薯藤果腹,曾经饿晕倒地,因此,虽然父母身量都挺高大,但是王俊顺到了青春期身高还是没有拔节的迹象,一直瘦瘦小小。但是,他经商的脑袋远和身高不成正比,后来有人开玩笑说:“王俊顺吃进去所有的营养都在他的做生意的脑袋里了。”那时候小小身量的王俊顺就非常讲究自己的外在形象,每天晚上,他要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西裤叠好放在枕头底下,第二天一早起床,那四条刀锋似的“裤柱”让这个小裁缝感觉自己特别挺拔。跟着表舅当学徒的一共有三个师兄弟,每天早上都是王俊顺起得最早,但是每天早上他都要挨师娘的骂,因为他早起不是干活,而是在捯饬自己:先穿上“四条柱”的裤子,然后穿上衬衫,他对自己衬衫的两只袖子要求极其严格,每天早上总要跟它们较量一番,因为他一定要两只袖管往上挽起的尺寸是一样的。为了这等高的两只袖管,他要折腾“挽起、放下”、“放下、挽起”好多个回来,最后总算满意了,还要把头发一丝不乱地用头油梳到一边,他不允许有一根头发丝往另一边翘出。等他把自己都捯饬停当了,大师兄早已帮师母倒完刷好马桶、二师兄早已帮师母烧好早上的稀饭。于是在师母高声叫骂小徒弟的长调中,裁缝店开始了一天的营生。
但是,师傅却从来不骂王俊顺。因为三个学徒中,小徒弟虽然最偷懒,但是小徒弟最聪明。虽然手艺最不精到,但是最会做生意。王俊顺小师傅在店里的时候,他负责跟上门的大姑娘小媳妇介绍最新款连衣裙的各种美好,到了店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几乎没有是空手而归的。平日里师傅派他到布料市场去进布料或者纽扣拉链等配件,他会比师娘要求回归的时间长出很多。但是他倒真不是逛街了,而是一头扎进了市场的女人堆里,跟她们聊天,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向她们发布目前国际最前沿的时尚信息。一时间,小王师傅成了这个布料批发市场的国际时尚前沿资讯的第一信息发布员,身边拥有一大批妇女粉丝,一段时间如果小王师傅不来了,大姑娘和新媳妇们便念叨得很。当然,每次在女人们痴迷地听好小王师傅的时尚信息发布之后,不禁都会很向往地问:“哪里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小王师傅就很自然地接过话来说:“我师傅店里有一些的。”于是,每一次进布料回来,小王师傅总是顺便能带回一大批客户,这些客户常常让师傅的小店人声鼎沸,也给师傅带来了满抽屉的“十块头”。师傅越来越舍不得让小王做活,师娘照旧天天早上骂他,但是每餐饭,总是把最好的饭菜推到王俊顺的跟前,还常常塞零花钱给他,说:“上街进货累,看到想吃的就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