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附标题,这是关于西南联大服务边疆的通讯、文章结集。西南联大的师生并不只是埋头读书,他们也走出教室,走向广袤的大地和民众,去做田野调查,去夏令营,去做社会学研究,去深入一座城,了解一个原来离他们很远,却因为战火而接近的地方。这里,生活条件并不好,时常还有飞机炸弹的威胁,森林茂密,山高路远,但这些,何尝不是学习的一部分。在这里,联大的师生把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吃过的食物、经历过的生活记录下来,他们的记忆,是云南的记忆,是抗战的记忆,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记忆。
幸亏我们有联大,幸亏我们有学术和科学的种子。
这集子里,既有普通师生、记者的文字,也有知名学者、教授的文章,比如曾昭抡先生口述的《大小凉山考察归来》,他写的《滇川两千里》《观音山的回忆》,都是对云南山地的考察,周简文的《西南联大的边教服务团》《西南联大的边疆教育团》《新运总会边胞服务站工作情况一般》,是记录西南联大学生利用假期对云南村庄的人们进行社会教育,改善当地百姓的休闲生活和文化教育等,这些记录中,也不难看出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办学宗旨,不仅仅在书斋,更是在人间,在山川,并且把所学去所用,研究不为实事,这样的研究大概也没有意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即使在战争年代,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依然不违背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样的大学办学理念,到今天来看,依然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这套丛书我还有两本就可以全部读完,也就对西南联大有了全面的了解。当年去蒙自,在闻一多先生的“何妨一下楼”前拍照,再来读文中朱自清先生和吴庆鹏先生写的《蒙自杂记》,备感亲切。这书里有六篇写蒙自的,还有写昆明的,去过的地方,印象深刻。读书与行路,一样都不能少。
2021.11.22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