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混更的文章,不必点赞。
我会两种语言:中文是我的母语,我用ta写文章;日文是我现在用的语言,我用ta生活。
可是最近,有点乱了。
日文表达不出中文的意思,中文也表达不出日文的意思。
每天早起简书里日更,微信群里快速阅读信息,我沉浸在母语中文的世界里。
当时间警告我必须,马上,立即终止这种灵魂回国漫游的行为时,我会马上操着一口熟练的带着方言的日文瞬间切入锅碗瓢盆的现实生活中。
这种切入如果搞不好,就会弄出一些笑话,比如把日文的“紹介”写成中文的“介绍”,都是一个意思,你怎么看怎么一样,你怎么检查也检查不出来哪出问题了。
被日本同事纠正后,把它们前后掉过来就OK了,“介绍”不就是“紹介”嘛,真不算什么大事。
问题是,我在文章中经常出现原汁原味的日语汉字,比如直播突然被停事件,我用“放送事故”这个词,而且觉得没有违和感,直到有一位也精通日语的老友提醒我。
对了,“违和感”这个词,也应该来源于日语当中的“違和感”,大家用多了也就自然成了自己的语言。这跟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样道理吧。
再举个相反的例子。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位同事肩上挂着一条毛巾晃来晃去,我隐隐约约看见毛巾上写着汉字,就让他把毛巾展开看看。
同事们早就习惯了我这种想一出就一出的工作作风,很听话的拿下毛巾伸展出来给我看。
“花様年華”!我用中文说出来,那声音近乎惊叫。我问同事:“你知道花样年华?(花样年华中文发音)”,同事说:“我喜欢BTS。”
得了,这天就聊死了。我说的是电影《花样年华》,他说的是BTS(防弹少年团)的“花様年華”专辑。
他20刚出头,我50➕好几,代购➕文化差异➕兴趣爱好不同,“很正常的”,我安慰自己。
问题又来了,这个20岁的家伙指着毛巾上的汉字问我,“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是啊,“花样年华”什么意思?
我怎么翻译,我怎么解释?不知道🤷♀️
“花样年华就是花样年华!”(花样年华は花样年华です。そのままの意味です。)
我有点不讲道理的说明,使正在用餐的其他同事差点喷饭!
我说的并不过分,中文的绝美,打死你也找不出合适的日语来准确表达。
“花样年华”是什么?是“青春”,还是“最美时光?”,都不是。
在我心里,那是一种回忆,一种旧式的忧郁感,在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里,只有梁朝伟和张曼玉。
我跟日本同事怎么说得清楚呢?
有点跑腿了,因为写到这,我想梁朝伟了。
写在最后
本来想混更,没想到写着写着就深情起来,如果不刻意用“写在最后”提醒我,估计早就去找梁朝伟去了,再洋洋洒洒的感悟一下他的花样年华,能跑哪去我自己都不知道。
对,我想说的是,因为开始写作,我每天都在经受着“词穷尴尬”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有时候是快乐的。幸运的我,在中文和日文两种语言中徘徊,在两个国家的独特文化中畅游,而我真正想说的是两个国家真的是“一衣带水”。
读到最后的你,还是给我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