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人物传记《我想看到的世界》,作者珍妮·苏克,是一位韩裔的哈佛法学教授,是亚洲唯一获得法学院终身教授的女性。作为一个杰出的年轻女性,从她的视角看世界,和普通人相比,似乎有更多的机缘和进取,但是又有相同的挣扎和努力。她是一个不断优雅地突破自己视野和维度的女人。
本书共分4部分:1、流放的移民2、成长的烦恼3、通往自由4、在哈佛
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作者的人生真的是颇多遭遇,但是她经过了努力,一路披荆斩棘,因为努力,似乎人生都在准备为她高奏凯歌:学习舞蹈——专攻钢琴——获得耶鲁文学博士——哈佛法学博士——哈佛终身法学教授。
通过她的生平,我想到,也许一个人证明自己的存在的方式,只能源自她对这个世界的构想——我想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我们不能平白坚信,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但是历经世事与拼搏之后,我们往往会对这个世界怀有深沉的热爱,正如梁漱溟在他的哲思对话录《这个世界会好么》里给出的答案。
她的序言题目是《活出生命的所有可能》,她这样说:“寻找你热爱的工作;像玩耍一样对待工作;永远要尝试新鲜事物并敢于冒险;常常用休息和小憩来奖励自己;培养真挚的友谊并努力维持;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创造和制作事物中,无论事情大小;指导别人,并虚心接受指导;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学习;时刻保持乐趣。”
我想,“活出生命的所有可能”,是走向自己想看到的世界的一个途径,也是让自己变成那个世界的样子的一个方法。这似乎是一种完美主义的态度。心之所向,志在必得。那么上天会不会成全这样一个强烈的生命意志呢?
生命追求丰富,追求发展,要活出各种可能性。只要你的生命意志足够强烈,就一定会得到上天的成全。
我看的第一本外国传记小说,应该是卢梭的《忏悔录》。卢梭善于浪漫地诉说他的生涯中的不堪,那是人性的有血肉的东西,所以伟人是伟人,他能够宽容自己,包容自己和世界的不完美,仿佛在说,我们有不完美的自由——多年后我才懂得了,我们为不完美付出了太多代价,所以应该为了追求完美而付出代价。
无论是卢梭,还是珍妮·苏克,这个世界都不尽完美,而我们,时刻需要找出自己生命的所有可能,才能遭遇自己真正想要看到的世界。
我年少时对世界的构想并不清晰,所以在混沌中,我模糊地感知这个世界,直到有一天,发现世界可以是吃了一口的咸盐,是憋了许久而出的泪水,是午后在阳光里痴痴地站立,是折翼的翅膀慢慢复合之时,那痛也格外鲜明。然而我也看到了这个世界原来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过着并不算幸福的生活。
那年夏天,我跟高中友人一起走在茂密的林荫路上,看着人家开着画册里里越野车。我们吃着雪糕,互相评价对方的鞋子有多难看。我们去延庆爬山,在山里喝泉水,躲云彩雨。
因为不完美,我们给自己找乐。也发现了这个世界的魅力。
我成天在北图看书。我想追寻世界的实相。
《金刚经》说:“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否?”“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我想看到的世界,即使碎为微尘,我们也能在万丈红尘里建造一个自己的乐园。这个乐园,也许并不完美,但是却永远可以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最关键的是,这个乐园永远不会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之所以想起这样的句子,因为生活在经历过以后有时候给我的感觉很强烈但是并不真实,时间会让一切都成为过去。珍妮·苏克的美丽和殊荣也会成为过去,能留下的是她以自己的体验回答了多少困惑着的心灵,激励着多少人去追寻自己生命的可能。一个人的意志虽然未必能够决定她所看到的世界,但是可以让她自己变成适合那里的样子。
感谢上天我没有走上邪路,现在白开水般的日子,也能品出深深的味道。在我已经能够调整出一个比较舒服的姿势来适应现在的生活的时候,苏克激励我要活出生命的更多可能来,所以我要把自己调整出一个适合未来世界的样子。我期待自己纤瘦和洒脱,活出幸福清宁的样子来。
这个时代的社会给了我们更多的机缘可以进取和堕落,太多人经历着相同或不同的挣扎和努力,一个拥有积极心理的人,会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维度,只有一个不因被打击而溃退的头脑才能在人生的浪潮里保持方向不迷失自己,活出自己理想的境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