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己阅读中华古诗词的情况,只是在上中小学时,跟随着语文课本比较系统地背诵过一些,工作之后,偶尔会从他人的引用中,零零散散地拾到一两句,管中窥豹地感受一点点古诗词的美妙。心中一直有个美好的愿景,“希望啥时候自己能好好地背背古诗词,学学古诗词”,但时光流逝,一直没有给自己找到认真系统地学习古诗词的机会。
今年暑假,我终于开始践行每日读几首古诗词的计划,虽然目前更多的只是读读,想背诵的地方,还不能清晰、完整地背诵,但仅仅读读,我就已感受到的古诗词的美妙意境,已让我欣喜和庆幸自己的行为。
上学时,读古诗词,任务就是能背诵,会默写,能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就万事大吉。面对古诗词,心中感受到的好像也唯有这些。那时,我没有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味和美妙。如今,以至中年,才感受到古诗词寥寥几字就能构建出的绝妙境界,这让我由衷地摇头赞叹,心生喜悦。
如宋朝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到这些时,一股田园农家的气息扑鼻而来,让我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到山里走亲戚,走了远远的路,来到亲戚家门外,感受着山村农家庭院的里里外外,浓郁的树木,家门口菜园里红红的辣椒、青青的韭菜和粗粗的萝卜,以及夏日傍晚,几个小孩围桌坐在庭院里,大快朵颐地吃着刚出锅的大馒头,就着奇辣的炒青椒,这情景、这回味,弥久纯美。
李白《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情景,好似生活中也遇常感受到类似情景,看到这寥寥10个字,怎么就能把这境界和微妙的心情传神地表达出来呢?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结束,作者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虽有很遥远的距离,但诗人想象和实境相结合,在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心情中,这遥远的距离,仅仅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诸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读时,各有各的喜悦和美妙回味…… 20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