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次群体学习,安猪提供了三本书来进行小组学习,分别为《创造知识的企业》,《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每个小组一本书。
四个大问题:
- 学习为什么需要群体?
- 人在群体中学习什么?
- 人在群体中学习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 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学习群体?
学习过程
- 成员报道
- 浏览并建立框架
看书花了大概3-4个小时,画概念图用了近2个小时
感觉有两个地方不好表述:
暗默知识 转化为 形式知识 称为 表出化
知识 的 存在论维度 和 认识论维度
- 建立内容与大问题的对应,大胆猜想一下:本次共同学习的四个大问题,可能由书中的哪些内容回答?
组织知识和暗默知识学习为什么需要群体?企业里存在组织知识,不同于个体知识
人在群体中学习什么?在群体中学习包括共感知识,系统知识,概念知识和操作知识
人在群体中学习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场触发共同化产生共感知识。通过对话触发表出化产生概念知识。通过连接知识触发联结化产生系统知识。通过做中学触发内在化产生操作知识。
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学习群体?构建的条件包括意图,自主管理,波动和创造性混沌,冗余,必要多样性
- 提出自己的问题
我感觉这本书回答不了我的问题,不太想读这本书了,原因如下:
通过阅读本书,如何能真正应用于我的生活,比如这些知识如何增加我的收入?
通过阅读本书,如何真正能构建一个群体学习的场?
通过阅读本书,如何在网络上有更深的情感体验,真正找到有共同的意愿的伙伴?
- 确定阅读计划, 确定会议讨论时间
- 第一阶段:精读本书第一二章。在上一步,我们已经了解了全书的概念框架,接下来请进行深入阅读。
要求:
如何读:
* 对于这个主题,你想了解什么样的知识?请提出1-5条你想了解或解决的问题;
* 阅读完成后,整理笔记,并画出你学习后的概念图;
* 进行反思。
* 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成员进行回应)
反思的内容包含:
* 我学习到了什么?
* 我有哪些原有的概念或关系发生了改变?
* 让我惊喜的和困难的内容有哪些?
* 这些知识会对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改变?
* 接下来我还想了解什么?
我的分享:
全是事实性知识,需提取最小必要知识。
- 第一阶段:集体讨论
要求:
P13提到的“知识创造的三个关键特征”,我们自己的经历中有没有相关的经验?
我们的学习内容里,哪些是形式知识?哪些是暗默知识?如何学习的?
- 第一阶段:初步回应大问题。看完第一阶段的书籍,尝试回答大问题,反思与之前的大问题对应有什么区别。
学习为什么需要群体?社会是群体的,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家庭,企业都是群体性的。
人在群体中学习什么?人在群体中学习共感知识,概念知识,系统知识,操作知识。
人在群体中学习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人在群体中学习的过程的五个阶段是:共享暗默知识,创造概念,验证概念,建造原型,知识转移
构建一个高效的学习群体的条件为:意图,自主管理,波动与创造性混沌,冗余,必要多样性
- 第一阶段:会议讨论。 完成第一阶段的阅读任务后,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细节:
讨论时间:
议程:
* 分享阶段阅读的内容。(口头输出)(5分钟/人)建议提前贴出自己的概念图或笔记
* 分享阶段阅读的安排及遇到的难题,进行讨论。
* 就当前阶段的阅读回答了「共同学习」主题里的哪几个问题进行讨论(3分钟/人)
* 闲谈分享
角色安排:
* 主持人, 发起语音, 把握会议时间(准时开始,准时结束), 协调会议环节
* 记录员, 记录每个环节每位成员的发言要点,形成文字,记录在下面的评论中, 温馨提示:在记录过程中,如果成员发言太快,可以要求再次简述,以便记录的完整性
成果输出:
* 结合讨论成果,形成一篇完整的千字文,会议结束的48小时内记录在下面评论中(不要有负担~~哈哈~完成比质量重要~~)
* 概念图(根据实际情况选作)
我的分享:
一、分享阅读内容:
①第一张属于全书的纲领。
②西方哲学:二元论:唯物、唯心,即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马克思: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场”。现象学:强调反思。存在主义:强调行动。日本知识传统:主客一体、身心如一、自他统一。西方认识和日本哲学强调:感受、情境、反思、行动及互动关系。经济管理:创新和知识对企业的重要性。
反思:把以前知道的用概念图形式更具体展现出来,练习层面较少。
二、大问题的讨论
增设一个观察自身的环节。
由于少交流造成的群体中的缺失感;表达方式的不足。
三、成员自我介绍。
个人日志:
对于昨天的对话,今早回顾后印象深刻的有:
* 领读,关注大问题,结合生活讨论的提议
* @Penny 家庭的大力支持,学习的投入度。
* @蒲素 的概念图,终身学习,成就感,真实的反馈。
* @俞夏 记录,太有爱心了。
* @小瑾 好棒聆听和带领,声音很美,对于概念图的感受分享
* 感到被信任和被倾听, 没有欠缺感, 讨论中最少必要知识的意义。
我的提议有:
* 活动流程中的自我觉察和反思流程
* 需要保密原则
- 第二阶段:精读本书第三四章。在上一步,我们完成了第一部分的阅读,接下来请进行深入阅读第二部分。
要求如下:
如何读:
对于这个主题,你想了解什么样的知识?请提出1-5条你想了解或解决的问题;
阅读完成后,整理笔记,并画出你学习后的概念图;
进行反思。
反思的内容包含:
我学习到了什么?
我有哪些原有的概念或关系发生了改变?
让我惊喜的和困难的内容有哪些?
这些知识会对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改变?
接下来我还想了解什么?
我的分享:
我学习到了什么?组织创新的五个条件:特别是波动和创造性混沌和信息冗余
我有哪些原有的概念或关系发生了改变?
* 自主管理,需要“最少重要规定”
* 波动和创造性混沌,需要“战略性模糊”
* 信息冗余,需要“有意图的重叠”
让我惊喜的和困难的内容有哪些?
* 让我惊喜的是:同伴的开放度和投入度。
* 让我困难的是:难以预计阅读后改善我生活的效果,投入阅读的意愿和时间不够,难以面对不够投入的指责。同伴不能参与讨论的欠缺感。
这些知识会对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改变?
可能会带来的改变:更重视
* 聆听
* 最少重要规定
* 企业的战略
* 清晰的意图
* 冗余是有意图
接下来我还想了解什么?
如何能够集体创造:基于网络社区来实现高效的学习的操作知识。
最小必要知识的示例:
- 第二阶段:集体讨论
要求:
请用一段话说明知识螺旋是什么。
关于5个促进知识转换形成知识螺旋的因素:意图、自主管理、波动与创造性混沌、信息冗余:
为什么它们可以促进知识转换?你有相关经验吗?
你认为在目前的学习体验中,有哪些因素已经体现、哪些因素还没有体现?
关于知识转换的4种模式:
为什么是这4种模式?
怎么理解和应用这4种模式进行知识创造?
我的分享:
请用一段话说明知识螺旋是什么。
知识螺旋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模型,描述了将个人的暗默知识扩展到组织的操作知识的过程。
关于5个促进知识转换形成知识螺旋的因素:意图、自主管理、波动与创造性混沌、信息冗余:
为什么它们可以促进知识转换?你有相关经验吗?
这五个条件都是面向组织创新的。
* 意图是目标相关,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
* 自主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 波动和创造性混沌,战略性模糊
* 信息冗余是有意图的,从整体视角,便于形成系统思维。
* 还有必要多样性,也是整体视角,组织和创新都需要跨界的。
你认为在目前的学习体验中,有哪些因素已经体现、哪些因素还没有体现?
目前的学习体验中,
* 意图是通过网络社区来实现高效的学习,面对时间不够的焦虑。
* 群体是自主管理的,阅读,分享等都是自主的
* 波动和创造性混沌,不明确高目标具体是什么?
* 信息冗余有体现,不明确冗余是否有意图。
* 必要多样性,有多样性,不明确必要性
关于知识转换的4种模式:
为什么是这4种模式?
从认知论和存在论角度出发,确定了知识转换的模式和过程。
怎么理解和应用这4种模式进行知识创造?
书中提出了过程:共享暗默知识,创造概念,验证概念,创造原型,知识转移
基于这样的过程建立一套企业的知识创造框架,形成活动流程,然后验证并持续改进。
第二阶段:建立内容与大问题的对应。根据已有的了解:本次共同学习的四个大问题,你有新的认识吗?请尝试再次回答这个四个大问题,并反思与之前的大问题对应有什么区别。
第二阶段:会议讨论。完成第二阶段的阅读任务后,小组进行讨论。
我的分享:
一、分享阅读内容:
共同化产生共感知识,表出化产生概念知识,联结化产生系统知识,内在化产生操作知识,整个知识螺旋是内在化。
看了很多东西,需要对信息进行选择,画图可以帮助口头输出。
-五个促进条件:
1.意图可能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如何构建一个场。【例:开发和测试的利益不同,会议中可能不会表现真实的内容(组织意图与个人意图冲突)。】
2.自主管理只需要自我主动,“最少重要规定”是不是矛盾/多余?;
3.波动与创造性混沌:需要战略性模糊,如何做?
4.冗余:有意图的重叠,小组中的冗余可能不是有意图的;5.多样性法则从个体角度很难做到,5个条件都是在组织层面上。
二、表出化提议:大家用三分钟时间画画(闭上眼睛感受)
三、提问环节(学习困惑)
结:小组学习是社群性的,知识螺旋模型可以迁移。分工或合作来解决大问题,共同创造,前期属于共同分享、展现、复盘。 知识创造需要具体分工,以产出为导向。
表出化作品
李端 - 花 美好的生活
蒲素 - 知识螺旋
小谨 - 云上学习
俞夏 - 爬山挑战,同伴的帮助
苹伶:阳光-大问题,冰山-暗默知识
- 大主题集合
要求:
会议讨论内容:
1.大问题回应。
2.将书本知识与目前的小组学习进行对比、反思,思考群体学习模型。
要求(待讨论):
* 每位成员输出一篇属于自己的笔记。(阅读、体验、大问题思考、重设计皆可)
* 或分配一个任务角色:整理大家的讨论内容,形成一篇小组的大问题回应+反思的笔记。
我的分享:
一、学习收获:
针对团队冲突沟通方面,联系书里有没有想谈的部分?
二、大问题回应:
- 成员输出
我的回顾和反思
体验
整个学习体验,还是让我很意外,以前在线上的学习没有带来类似的情感体验。
比如:
- 当听到竞争时,我感觉非常不舒服,因为社会已经有太多的个人和组织竞争,个人竞争不会激励我。
- 当有伙伴不能参与时,我感觉到一种欠缺感,因为属于同一个团队。
- 当同伴在线上提交作业时,我感觉有压力,因为我还没有完成,而讨论或学习马上就要开始了。
- 不愿意做会议记录,因为需要太多文字来记录,全部使用文字来做会议记录很累,不舒服。
- 当提到大问题时,我感觉没有热情,因为与我自己最近的生活缺少联系。
思考方式
在小组学习中,我的思考方式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还是会基于我原有的价值观来思考。
最近我的思考方式时:本自具足。不止是在小组学习,在最近生活中,当我听到有人说“舒适区”或者“保护自己是无意义的”时,我就觉得非常不舒服。
动机
我参与的动机是好奇心-”线上小组学习的体验“,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该需求被满足,新的需求变化为共同创造者
记忆
记忆最深的有:
每次会议同伴做的记录
书上反复讨论的知识点
- 暗默知识,形式知识
- 四种知识转换模式
- 知识转换的五个阶段
- 知识转换的五个促进因素
会议中闲谈分享中每个伙伴的一些经历和行为
- 每位同伴的高投入度
- 蒲素的自学经历和对大问题的关注
- Salad参加会议
- 小瑾的工作经历,对会议的主持,概念图的变化
- 俞夏在支教和烹饪的故事
- 苹伶和孩子
以及一些反馈和提问:
- “意图”的重要性-献身精神乃人类创造知识的基础。
- 困难:1、这种非常注重团体的价值观如何避免陷入无聊的政治斗争中?
- 本书出版于1995年,很多方法都已经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
形象
对线上小组学习,我试图表现的形象是:
- 真实
- 善于聆听
- 小组学习经验丰富
在实际的学习中发现,
- 能有比较真实的交流
- 线上的小组学习,我是新手入门
- 我更加努力去表达,希望自己被听到,被理解。聆听远远不够。
- 更关注自我的意愿,长时间漠视意图-大问题
观点
经过本次小组学习,下面我的一些观点:
- 线下小组学习能带给我们更深的情感体验。线上的小组讨论也可以带来一定的情感体验,线上和线下之间并不存在巨大的鸿沟。
- 用了前后一个月左右时间来读一本书,单从我的读书效率或者对大问题的回答上,并不算高,却会比较全面。小组的效果现在还未知。读书活动也能采用线上小组的方式学习,读书活动需要更有挑战性,更需要分工合作。
- 基于读书活动的大问题,不能成为我的意图。这些大问题一只存在,回答后不能为我带来成就感。是否作为小组的意图还未知。
- 文字,图只是表出化的一种方式,小组讨论中,经验的分享也是一种表出化。
- 反思能力对学习极重要,线上的小组学习也不例外。
- 战略模糊还是书上的一段文字,不清楚如何在生活中做到。
收获
- 认识了新的同伴
- 群体学习是面向未来和可能性的,经过这次小组学习,生成了一些可能性。
- 无法避免小组学习时的冗余,冗余需要面向意图。
- 建筑学家亚历山大描述“带来难以名状体验的事物”:
它们感觉起来是**活**的,就像是拥有某种能量。
它们感觉起来是**完整**的,就像没有缺少任何东西。
它们感觉起来是**舒服**的,在他们身边很愉快。
它们感觉起来是**自由**的,天生就没有限制。
它们感觉起来是**确切**的,就像它们本该如此。
它们感觉起来是**无我**的,与整个宇宙相连。
它们感觉起来是**永恒**的,就像它们一直存在也会永远存在。
它们没有任何内在矛盾。
我如何设计线上小组学习
本次线上小组的学习体验后,觉得线上讨论是极为重要的,我会如何设计?
- 基于战略,做意图的提议
- 讨论确定群体的意图,分别阐述为什么及相关的经历和思考。
- 行动计划的线上讨论
- 计划提议
- 分工
- 计划的时间点
- 各种协作工具的介绍
- 周期性线上讨论
- 回顾上次活动
- 讨论生活中意图相关的经历,感受和反思
- 静默
- 分享静默中的发现
- 自由讨论
- 个人日志
- 计划时间点的线上讨论
- 新的发现
- 行动中最重要的问题,基于我们的意图,如何解决该问题
- 静默
- 分享静默中的发现
- 自由讨论
- 个人日志
- 作品发布及回顾
- 作品发布,基于我们的战略,如何评估
- 新的发现
- 个人反思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