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 审美的脑读后感
意识机器这本书认为意识是由内而外的受控的幻觉,源于大脑对外界的预测调整,而艺术品创作过程是艺术家对人类视觉系统的逆向工程的练习。画家先是敏感地捕捉到一种强烈的感受,用颜料和线条把这种感受表达成了一幅画作。当人们看到这副画作的时候,从颜料和线条中间感受到了艺术家所要表达的那个世界。在这个时候,人们所体验到的真实存在的世界不是对客观事实的被动解释,而是一个生动和当下的投影,一种从大脑触及世界的投影。
审美的脑是从脑科学角度谈审美问题,从更微观的角度谈了审美体验的三大核心:感觉、意义和情绪。在视觉加工的前期,大脑只是获取简单要素;中期将这些简单要素分开,并将其他要素组合起来,形成连贯的区域;在后期识别这些对象所触发的意义、记忆和联想。在感觉到意义的进程中,情绪系统被激活,对感觉和情绪进行编码,就出现了审美体验。
因此,艺术虽然萌芽于本能,但也是进化的副产品,受后天文化影响颇深,是人们对物质环境追求过程中进化的结果,代表着我们跟物质世界的复杂联系。
这两本书从脑科学的微观角度解释意识和审美的问题,和以前我对意义和美学的感觉非常不一样。以前的感觉非常抽象和不明确,现在的感觉好像更微观和具体,这种落差从宏观到微观、从远到近,距离近了,美却没了。
6月20日雨中漫步
那天下了不小的雨,等雨小后,在雨中公园漫步。周围环境很湿润,自己和公园里的花草树木、花鸟鱼虫共同沐浴在雨中,感觉很好。不知怎么的就想到了意识机器书中关于意识的观点暗合心学有些理念,它们都强调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只是这本书停留在脑科学层面,而心学向为人处世的宏观层面走得更远。
意识是一种受控的幻觉,大脑是一个预测机器,那么我们这个机器的主人,完全可以不被本能左右,而对大脑进行干预。我们很清楚自己的情绪受到外界信息和知识的波动,也很清楚这些都是幻觉,那么只要我们足够清醒,拥有足够多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做出明智的决定,让外界局面向自己预想的方向改变。这大概就是心学所说“人需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6月21日共生关系读后感
这本书提供了自然界中共生关系的很多例子,事实上能留存下来的共生关系大多都是共赢关系,也就是各方面都能从关系中获利。
人类社会也存在非常复杂的共生关系,虽然我们平常也能感觉不到,但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各行各业人群的工作和服务,除了物质需要之外,我们也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包围。从生下来开始,我们便沉浸在相关文化氛围中,被其中的价值观左右着喜好厌恶与喜怒哀乐。
所以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从来都受制于社会这张地网,逃无可逃。但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社会之上,还受制于自然这张天网。明白了这些之后,我先是震撼,再是无力感,最后还觉得还挺有意思。活着就是不断地处理各种各样的共生关系,想要活的舒心些,就尽量理顺这些共生关系。
6月23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篇文章过于散慢,讲了生活习惯,描述了锻炼情况,没什么核心内容。那时候还在郑州,现在回老家已经一周,体重比回来时多了一公斤,一直保持在60公斤。之前两个月一直吃蒸的和煮的,味道寡淡,回来之后正常吃饭,更多样化,一天吃四顿,每顿也能控制饮食量,锻炼也没有落下。只要生活习惯能够坚持下来,体重应该不会反弹。能保持现在的体重不错,当然理想体重还是55公斤,慢慢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