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工作札记 - 2019年6-7月

这两个月忙着上线的事,加上频繁的出差,结果不出意料的拖更了。
这两个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B端的产品经理,就要把公司\客户当作产品去经营,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很像CIO。

商场还是战场

1. 产品经理的边界到底在哪?

首先,无论做什么产品,产品经理永远是产品的源动力。这个,和谁怎么看待产品经理的职责没有任何关系。

经济学的微笑曲线

这个是经济学的一个神秘曲线,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高附加值的东西永远产生在两端:研发和市场。

  1. 没有研发就只能做生产代工,赚辛苦钱。
  2. 没有市场就生产,产品只能过期作废廉价处理。

那么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在两端去加强建设,无疑是更有价值的。有人可能会说,品牌、服务、市场、营销自然会有人去做,但事实却是:有人做却不同频。所以在产研过程中,总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违和感。

好的产品负责人,会站在这两端去看问题,关注产品的定义,也关注产品的商业化和服务,对于生产应该是百分百的信任和配合。

2. 研发侧应该如何切入?

周末去商场,看到这样一家店。

一目了然的商业模式

全店的SKU不超过10种,统一售价,货架及仓库,尺码顺序放,没有包装盒,以及超级宽敞的店面。

进店的人目测80%被转化(包括我自己),原因很简单:

  1. 店面就是广告。
  2. 没有选择困扰,进店就是有意向。
  3. 没有吵扰的店员服务,自助式服务带来了很好的购物体验。
  4. 产品确实有特点。

从这个体验来看,产品侧最重要的切入点,不是自己怎么看待产品的创新,而是客户怎么看;产品经理是要为这种产品的创新和尝试设计合理可行的通路。

3. 市场侧的通路如何建立?

相较于产品本身的研发,在创新型 \ 探索型 \ 早期 业务中,如何把产品交付到需要用户手上更值得产品经理关注和投入时间。

Step 1 - 选择合适的产品

从市场和客户的角度来看新业务的产品,他会关注几个点:

  1. 新产品和老产品的区别,从产品层级、品牌调性、功效、价格区间等消费领域的视角来看待产品。
  2. 这个产品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3. 这个产品能否代表企业开始进驻某个全新的市场?

所以反过来,选择产品的逻辑其实是在说服市场和消费者,并且让他相信你能做这个。再结合公司本身的情况和特点,做如下判断:

  1. 是否需要全新的品牌?
  2. 单品还是多品?
  3. 产品的调性和种子用户群体是谁?

Step 2 - 寻找最佳交付途径

由于跨入了新的领域和业务,这个并不会带来多少附加值的交付过程往往会面临更多的阻力:

  1. 寻找合适的技术、供应商。
  2. 流程、质量管理的更新。
  3. 对承接新业务团队的评估。
  4. ...

这些市场和客户虽然并不关注,但是这个环节直接决定了市场端的体验和感受,因此:

  1. 技术、供应商的方案先进性是首选,而成本不是。
  2. 流程和质量改进要先行,要和老品保持一样的高水准甚至更好。
  3. 新团队确定能给这个新产品带来活力,不要过多的受制于老业务的既有团队管理模式。
  4. ...

这里面很多点,之前我都没想通,但在产品的角度,用户是检验一切的标准,所以生产交付环节的所有一切没有什么是不能调整的。

有疑问的时候,想想你的用户,他们会因为你的种种妥协而接受一个不好的方案吗?

Step 3 - 给新的市场通路赋能

相较于产品较长的生命周期,市场端的变化更加频繁,已有通路效果不明显,新的通路建设需要周期。那从产品的角度,为市场端的新通路赋能就是唯一能提效的工作。

还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新产品通过层层阻力交付到用户手中,用户是不关心路径如何的,但是产品需要。产品需要解决:

  1. 产品如何交付到用户手中?电商、经销商、社交、媒体等各个渠道,产品需要对他们的通路效率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控。
  2. 产品的反馈到底如何?用户的使用行为、主动反馈都需要有效的收集。
  3. 产品的问题如何解决?从产品到经销渠道,到服务体系,每个环节都要有有效的解决手段。

纵观这三点,可能会需要交付:

  1. CRM类产品
  2. 用户行为分析产品
  3. 服务支持类产品
  4. 辅助完成营销及运营类的产品

是不是很庞大,这么做会不会太重?还是那句话,做新的事情本来就不容易,用户会不会因为这些问题没有解决而理解你呢?

4. 小结

紧张的产品生活总是会在愉悦、焦虑间切换,把握住产品的底线 - 你的用户,对自己残忍点。

产品不是为了那群漠视的人,而是冥冥中那个对你心仪的

See U!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