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现剩下100天。回过头看这些年,如果没有考研折腾一下,我可能很难搞明白我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
大一和大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精力放在了我热爱的记者团,时常熬夜、周末回不了家、临时有任务毫不犹豫地逃课,我乐在其中。还有百分之二十的精力放在玩耍上,剩下百分之十五,幸好我拿出其中的一半放在学习上。大学四年除了古代汉语,其他科目安然飞过及格线。我冒出考研这个念头的时候,我有些怀疑自己,常常对身边的朋友说:“我已经失去了学习的能力。”我很难坐得住,静下心来学点知识。
去年三月我开始出入自习室,在一两个月的适应下,我慢慢找回了学习的感觉。那是我知识积累得最迅速的一段时期。前两年没在意的知识都一股脑往我脑袋瓜里塞,一种“我到底错过了多少”的感觉油然而生。经过一年的自学,我建立起了专业知识的结构,学到了一些用于应试的皮毛。
对外汉语专业(或许现在全部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首先要求我们掌握汉语基础知识、语言学,其次是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然后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三方面构成了大学主修课程体系,成了大学最应该掌握的知识。
首先是汉语基础知识,这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我喜欢现代汉语和语言学这样逻辑紧密、有意思的学科。这也受我的现代汉语老师薛老师的影响,我是爱上他的课的,即使他操着一口夹带浓重山西口音的普通话,把鲁迅说成LOU XIONG。除此之外,他身上总是散发着人格魅力,后来我才听说,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调去更好的学校,他之所以还留在这人是因为只有我们学校答应给他夫人安排行政工作。他说语言学是逻辑非常严密的学科,他并不幽默,但在他的课上总是能感觉到趣味。现代汉语这一门课系统的讲了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汉字、语法、修辞等等,读了黄廖本五遍还是只能略知皮毛,难以把知识刻在心里。古代汉语我是提不起任何兴趣的,大概是因为它本身难懂,再加上老师无趣最后挂科也是理所应当。
接着是文化方面的。从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到底是什么、对西方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到最后能简单回答一些文化问题,并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我庆幸选择了考研这条路,这完完全全是一次自我提升的美好体验。
最后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方面的东西最是枯燥,常常看到的词是原则、内容、方法,忍耐着看了三四遍才发现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虽然暂时不能学以致用,但至少看到了一些基本方向。
我给自己做的职业规划(或者说是幻想以后想成为怎样的人),实在是离不开以上这些积累。汉语国际教育这条路并不好走,唯有边走边学。学无止境,对于实践所需的知识我掌握的并不完整,仍需要提升。我感谢老师们,即使我可能没好好听过你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