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来,中国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合并改名史。1981~2010年,全国79%的高校已经改了名或合并除了名;2012~2017年,有超过200所高校更换了校名:其中2012年有30所,2013年有51所,2014年有36所,2015年有72所,2016年有39所,2017年有40所,2018年有40所,2019年有11所。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止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不含港澳台)。其中,794所高校在1981年后至少改过一次名字,改了两次、三次名的学校也不在少数,而剩下的学校里,还有324所是在1981年后才成立的。从1981年到2017年,仅有125所大学的校名传承至今。42所双一流高校没改过名的仅三所。
我的母校,鼎鼎有名的“青岛海洋大学”,我2000年毕业时,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上印着“青岛海洋大学”,这可是1988年邓爷爷亲笔题写的校名呢。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瞬间升级成国字头。后来我出国的时候,不得已还补了一个毕业院校更名的证明文件。
还有一些改名不成功的,比如: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这可是直属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可能是因为名字听上去像民办院校,录取分数却并不高。
网上曾经有一个笑话:“西北某地一学生,志存高远,矢志从医。首次高考考入泸州医学院,到校后发现不理想,学校名气太小,果断返乡复读,一年后成功考入四川医科大学,到校后傻眼了,发现还是原来的泸州医学院。于是再回家又复读一年,更加刻苦努力。第三年如愿考入西南医科大学。到校后据说人已经疯了。(泸州医学院2015年5月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2016年1月17日凌晨,泸州医学院再次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还有很多大学名字以某某省开头,普遍会被认为是在省会城市,但其实并不是,比如:河南大学不在省会郑州,而在开封(也许因为历史上开封是都城);河北工业大学,不在石家庄,却在天津(为什么是天津?跟河北有什么关系?);更奇葩的是,西藏民族大学在咸阳!
还有很多迷人眼的乱花丛生,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高校合并、分解、更名,经过一系列的变脸化妆,我们今天在《填报志愿指南》里看到的很多大学,名字都高大上,我们不能把眼睛只停留在校名上,还要深入去看校名的演变过程,看他的历史变迁,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适合我们的院校。
附:摘自百度百科上的一段总结文字
中国的高校更名,主要有六种类型:
一、由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学院,基本上是从专科升为本科的学校。
二、由学院更名为大学,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学院,也觉得学院名字不“高大上”,希望更名为大学;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钢铁学院改名北京科技大学,虽然名字改了十几年,但熟悉的人还叫“广院”、“钢院”。
三、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脱钩,独立成为民办学校更名。
四、学校想摆脱某些传统行业形象,有一个时髦的校名,流行的有“铁道”改“交通”、“水产”改“海洋”、“地质”改“工程”、“钢铁”改“科技”……就算以前没有冷门词汇的,也要往热门词汇上贴,比如财经、经济、理工等等。步子迈得最大的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北地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这被民间评价为跨越难度最大、最不沾边也是最唬人的改名。
五、向更大的地名靠拢。以市为名的高校改成以省为名,如岳阳师范学院更名湖南理工学院;就算不能以省为名,也至少得改成半个省,比如烟台师范学院改名为鲁东大学;乃至试图以大区为名,无法以大区为名则以大区变体为名,如河北联合大学更名华北理工大学,吉林师范学院等校合并后更名北华大学。
绝大多数人都想当然地认为“学院”就是比“大学”差劲,地市级地方名字打头的高校就是比省级地方名字打头的高校差劲,师范类高校比综合性高校差劲。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许多高校都在想方设法“去地方”色彩,而且还想方设法“去学院”色彩。
六、有一些民办大学会尽力抹去民办的影子。比如江西蓝天学院2012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学院,泉州泰山航海职业学院2013年更名为泉州海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