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感慨节日没有氛围,或者不论什么节日都是出去旅游,或者只热衷于过洋节,然后晒一晒照片就完事。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我们逐渐淡忘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已经开始淡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由此,我不由的想到一点,那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紧要事,就是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培养孩子,让传统节日不再尴尬,让传统文化不要断层,让中国人过得更有中国味。
这个周恰逢我们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我不由的想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更加全面的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明白炎黄子孙的传承意义。用好清明节培养孩子缅怀先辈发扬传统的习性。
清明节是祭祖、缅怀的重要日子,也是引导孩子寻根问路的重要时机,还能激发孩子发扬家族和先辈的优秀传统,让孩子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未来应到哪里去,从而更深入地思考和应对人生。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清明节要放三天假?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我们学校的教育,对二十四节气有这深刻的理解,我们想在教育中渗透农业,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所以恰逢清明,也正是一个好时机了。在清明之前,学校就重点想传输孩子们二十四节气。清明的地位比较特殊。又是二十四节气,又属于中华的传统节日。让孩子们不光学会课本知识。更要明白生活日常知识,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恰逢清明,适当的给孩子们科普一下。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上下的传承。作为当代小学生,从小了解国学经典,接触传统文化熏陶。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也能知其所然,懂其所学。在实践中能将各种能力知识训练,贯穿始终。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三字经》可谓众人皆知。在小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教他念“人之初,性本善”,这三个字为一句,四个句子为一组,读起来朗朗上口。那时候,迷迷糊糊地将一个小小的道理印在了脑海里:每个人都生性善良。清明教育刻不容缓,让孩子缅怀先辈,懂得珍惜。
正如课文所说:有志不在年高。少年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