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天宸同学的播报】
大家好,今天晚上由我来播报肖复兴的《我的父亲手记》中的两段:
儿子十岁那年,我的母亲去世了,儿子枕的便是母亲的枕头。考入大学,要住校,带去的也是这个枕头,这个枕头陪伴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又和他一起走进了大学。去年的夏天,四年大学毕业,儿子带回家,一箱子书,一堆脏衣服,被子和褥子都扔在学校,却没有忘记把这个枕头带回来,这个枕头蜷缩在他的背包里,油渍麻花的像一根油条。不到两个月后,儿子要到美国读研,要带的东西很多,两个30公斤重的大箱子都挤得满满的,我给他买一个12孔棉的枕头,这是新材料,做枕头,蓬松柔软不说,关键可以压缩成一小条,不仅不占地方,而且很轻不占分量,儿子却对着新枕头不屑一顾,坚持在他那个沉甸甸的荞麦皮枕头,他说他晚上本来就睡眠不好,只有睡这个枕头,能够睡着,睡别的枕头就是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把他那个脏油条似的,枕头的荞麦皮倒出来,重新洗涤晾干,抓紧他妈妈帮他缝了新枕套里,虽然,这个枕头占据了他箱子里一个很大的空间,他心里很踏实的带着它离开了家。
后来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儿子告诉我们,到达美国,她的学校已经是深夜,那一夜枕在这个荞麦皮枕头上,怎么也睡不着,一下子天远地远,只有它,让他感到家还在自己的身边。
这段话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蓬松柔软不占地方的12孔棉的枕头,与奶奶做的脏而沉甸的老荞麦皮枕头进行对比,但儿子却选择了荞麦皮枕,具体突出了儿子与荞麦皮枕头的亲和力,与儿子对荞麦皮枕头的爱恋,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用了荞麦皮枕头的感觉夸张化,更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儿子对荞麦皮枕头的喜爱与爱恋,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荞麦皮枕头比作油条,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它的脏,也从侧面突出儿子用的次数之多,加强了对比的表达效果,其实荞麦皮枕头是儿子心目中的一份家,有它在就有了心灵寄托,有它在心中就踏实了。
【同学跟帖】
周思妤:
大家好,我是周思妤,今天晚上由我来点评瞿天宸的播报。
瞿天宸的朗读有声有色,声情并茂,饱含着情感。就是有一两个句子读的有些断断续续。
瞿天宸的赏析十分到位,但不能只局限于修辞的角度,还可以从字词句的角度来赏析。如:“这个枕头蜷缩在他的背包里”的“蜷缩”一词,原意指身躯蜷曲紧缩,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这枕头的珍惜与喜爱之情。
陈果: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点评瞿天宸的播报。
瞿天宸的朗读富有情感,只是有个别地方不熟练,其余都很完美。
瞿天宸的赏析十分具体详细,但大多都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品读,还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赏析。如“不屑一顾”,写出了儿子对新枕头的不在意,体现了儿子对家乡的热爱,“坚持”则写出了儿子的固执,既体现了儿子对荞麦枕头的依赖,对家乡的留恋,又将儿子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丰满。
瞿天宸的播报不错,但仍有一些地方需注意,不然会更好。
林柯彤:
大家好,我是林柯彤,今天由我来点评瞿天宸同学的播报。瞿天宸同学朗读声音洪亮,在某些细节方面还是可以看出他的紧张,读书要自然些哦。
瞿天宸同学的赏析都是来描写儿子对枕头的情感,我认为要将对母亲的情感进行赏析。
第一段的第一句话说明儿子枕母亲枕头的原因。第二句话写出了儿子与枕头之间的形影不离,儿子已经将母亲的枕头当做自己的一部分,既可以看出儿子与枕头之间的情意。也可以看出枕头对儿子的重要。其中也暗暗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与爱。我认为这里作者是将母亲的枕头人格化,枕头是母亲的化身,儿子对母亲的愧疚、感激和爱都寄托在枕头上。后一句写出了儿子对枕头的关心,其实也是对母亲的怀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的枕头比作一根油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枕枕头的时间之长,不忍“换洗”母亲最后留下的味道。在儿子出国读研时,描写了在儿子的生命里母亲的枕头是无可替代的。这一段的最后体现出儿子对母亲留下的枕头的珍视,只有母亲的枕头在身边,才踏实,表现出母亲从前给儿子的爱是无私的,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与不舍之情,不忍心“再次让母亲离开了”。
第二段话则写出了枕头的意义不仅是对母亲的不舍与爱,更是在这异国他乡的地方对家乡思念,说明了枕头的重要性。瞿天宸同学是从对比的角度来突出母亲枕头带给儿子最后的回忆。
吴宇晨:
大家好,我是吴宇晨。今天由我来点评瞿天宸的朗读。瞿天宸同学读得富有情感,带有磁性,语音恰到好处,似流水般流畅与悦耳,句子的停顿十分到位,更让我对此文充满兴趣。
作者似对话般的语言始终让人亲切,朴实又不乏味。文段中,有一处比喻,将油渍麻花的枕头比作油条,生动形象地写出枕头的“历经沧桑”,可也同可看出,儿子与奶奶枕头的不离不弃。因此回家,儿子也不会忘记把枕头带回家。尤为最后一句话,“只有它,让他感到家还在自己身边”,便让读者明白,儿子不仅是对它——奶奶缝的枕头的眷恋与不舍,也同是对奶奶的怀念。奶孙俩的亲情,也同让我想起一句话:“有亲人在的地方才是家”。所以枕头不仅是荞麦皮枕头,也是奶奶在那一针一线中满满的爱,在儿子的心中无可替代。只有有那枕头在身边,儿子才踏实,奶奶仿佛就在他身边。
【张晓亦同学播报】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播报白落梅的巜你途经过我倾城的时光》。
远处那断桥横落在湖与岸之间,一阵风吹过,彷佛穿越千年时光,那个被岁月洗涤的千年传说。在世人看来,那桥没断,只是断了白娘子与许仙的一世情缘,那柄多情的油纸伞,能否挽留他们匆匆流逝的旧梦?。
在云烟浸染的西湖,他们穿行在石板路上,抖落一身的烟尘,将恍惚的时光寄存在这短暂的雨季之中。那一青衫、儒雅的身影,不是苏子吗?当年,他与朝云泛舟西湖,新词娇韵,只因岁月,佳人已逝,只留情伤。
其中有一段我很喜欢,"岸边聚集着喧闹的人流,湖心却是画影清波。空蒙的烟雨倾泻在低垂的柳条上,摇曳的波光撩开一湖动人的涟漪。当目光迷离的时候,梦境也徜徉起来。远处的断桥横落在湖与岸之间,流转的回风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那个被悠悠岁月洗濯了千年的传说,清晰而玲珑地舒展在西湖的秀水明山中。"
这一段作者用了景色描写,仿佛西湖的风景也呈现在人的眼前,空蒙的烟雨滴在西湖水上,这时人醉了。作者的语言细腻,既能把文章娓娓道来,还能把文章写得如此古风古味,这种语言似乎只有作者能够兼得,她写过的文章都是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写的。
【同学跟帖】
曹燕: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点评张晓亦同学的播报。张晓亦同学朗读声音清晰洪亮,干净的一尘不染。偶尔有几处地方有点疙瘩。
张晓亦同学的选段优美,字里行间溢出来的西湖韵味令人神往。但是赏析的稍有不到位。此段一眼便知的是景色描写,但我认为还可以抓住一两处进行细致的点评:
刚开始运用了许仙和白娘子这一传说,将西湖的特点一点就中,再者以二人的故事发表自己的感慨,从而表达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后又运用苏轼和朝云这一历史,又含蓄地表现了西湖的柔情。
整体来看,张晓亦同学的播报还算不错,只是赏析时有点混乱。
陈沫凡:
大家好,我是陈沫凡,今天由我来点评张晓亦的播报。张晓亦的朗读富有情感,有声有色,只不过有一些地方有一点卡壳,希望可以更熟练一些。张晓亦的赏析还可以更加完整,她是从描写方法与作者语言来进行分析,建议添加细节的赏析。
开头作者是用景色描写,渲染出古风古味的意境,将读者带入这意境之中,接着再提到流传在民间千年的白娘子与许仙,引起读者兴趣,而后再描写西湖的美景。此段表达了作者对西湖之景的喜爱,对如此意境的赞叹。我特别喜欢"倾泻"一词,写出了雨的空蒙,与在烟雨之下西湖的美丽动人。
施陈宇:
大家好,我是陈沫凡,今天由我来点评张晓亦的播报。张晓亦的朗读富有情感,有声有色,只不过有一些地方有一点卡壳,希望可以更熟练一些。张晓亦的赏析还可以更加完整,她是从描写方法与作者语言来进行分析,建议添加细节的赏析。
开头作者是用景色描写,渲染出古风古味的意境,将读者带入这意境之中,接着再提到流传在民间千年的白娘子与许仙,引起读者兴趣,而后再描写西湖的美景。此段表达了作者对西湖之景的喜爱,对如此意境的赞叹。我特别喜欢"倾泻"一词,写出了雨的空蒙,与在烟雨之下西湖的美丽动人。
林柯彤:
大家好,我是林柯彤,今天由我来点评张晓亦同学的播报。张晓亦同学朗读声音洪亮,可以感受到标点之间有些地方读的很快,也很紧张,会有些许的疙瘩,希望能克服这一点。
张晓亦同学的赏析不是很全面,是整体性的赏析,没有深入文章,如果能将一些细节方面赏析就更好了。
第一段话中“千年时光”可以看出断桥的长。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的引出白娘子与许仙的千年传说。“能否”表现了作者对白娘子与许仙的遭遇的不满。“能否掩留他们匆匆流逝的旧梦”可以看出白娘子与许仙的遭遇凄凉,表达作者惋惜与惆怅之情。这句话也是反问句,强调语气,是作者发出的无奈。
第二段描写了西湖的优美景色。写出了白娘子与许仙的幸福时光。“恍惚”则写出了他们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那一青山,儒雅的身影,不是苏子吗?”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又以惊叹的口吻说明苏子解开了心结,表达了作者的惊叹,不可思议。
再往下对张晓亦同学的赏析就有些不理解,但张晓亦同学对本文的语言特点,赏析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