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字视为阳之极,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故名曰:“重阳”。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九月赏菊(清代画作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编者配图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推算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传。东晋九江人陶渊明的借酒、菊而发议论的诗作《九日闲居》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表明魏晋之时,不但已经有了重阳(或重九)的节名,而且开始形成一些节俗。唐宋之际,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朝野普遍重视、雅俗共赏的盛大节日。
九江重阳节活动内容,有诸如登高、赏菊、祭祖、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佩茱英、放纸鸢等等。其旨在禳灾呈祥、平安康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活动内容的文化内涵,不断地得到发展丰富,使其底蕴厚重,形成具有地方特点、传承不止的九江时节文化。
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登高”、“插茱萸”就是重阳民俗文化的一种。“登高”有利强身健体,又是避灾的传说故事而形成的习俗,还有寄寓步步高升、前景光辉之意。“插茱萸”有除病去灾的意思。农历九月,风光幽美,山清气爽,登高环眺,看满目红遍,层林尽染,令人心旷神怡。
旧时,武宁县城居民多于此日登北郊的印山、玉枕山,但见滔滔修河,烟波浩渺,水鸟低掠,百舸争流,远山近水,尽收眼底,饱览原野风光。今武宁新县城登高山(俗称丁家山),为前人重九登高而得名,旧志载:“登高山,县到河之南二里许,昔人佩茱萸采菊处也。”
《王原祁艺菊图》([清] 禹之鼎画作,故宫博物院藏) 编者配图
宋时修水余爽于安乡十一都下南坪(今黄沙港南坪村)一山上构亭,为重九登眺之所,此山因得名登高山,有客赋云:“茱萸酒,鹦鹉杯,百年此日几徘徊,相随明月下山去,犹有黄花插满腮”。今遗址犹存。
浔阳城郊的庐山好汉坡、莲花洞一带和浔阳楼等景点,亦是登高望远的胜地,人们相约,或攀好汉坡,或登浔阳楼,或以文会友,或登高聚宴。诗人崔德煌有《重阳登浔阳楼》诗:“浪击烟汀独倚栏,楚天斜日带秋寒。江楼有客斟新酒,浦何人网旧滩。应见幽莺啼月露,谁将尺素托云端。鱼车已远青萍断,休听冯谖乱自弹。”
重阳之日,湖口有雅兴的人相约登高,赏菊、吃螃蟹,文人墨客还题诗纪游。都昌、彭泽、九江县等地,过去一般读书人,常于此日结伴登高,摘菊花、插茱萸,佩药囊,避免灾难,有的还吟诗作赋,以为风雅。如今有众多学校借重九期间天高气爽之机,组织学生郊游或登山,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节临重九,赏菊东篱。”
重阳赏菊始于陶渊明。1987年11月11日《科技日报》明确地写道:陶渊明栽培并欣赏的菊花为“九华菊”,白瓣黄心,花头极大,有的阔达二寸半之多,且有清香之气。重阳时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沉浸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泡露掇其英”的意境中,他以隐居、吟诗、爱菊出名,后人效法,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如修水文人周晓群《咏菊》诗:“黄叶千山落,东篱绽几丛。清姿疏蝶影,瘦骨顶霜风。一瓣真情在,三秋雅趣同。谁人堪与友,终古话陶公。”
编者配图
深秋季节,金风萧飒,自然界百花凋零,惟独菊花凌霜怒放,妍姿不改,为园林和庭院室内的主要观赏花卉,九江人喜爱菊花的清逸高洁,绚丽多彩。一些园林单位,或城镇居民社区,或栽培菊花者,重阳期间举办菊展,供人们游园欣赏。九江人爱菊的程度至极,就连在重阳季节前后出生的小孩,都风行以“菊”为名字,如菊生、菊荣、菊霞、菊香、秋菊、玉菊、美菊,等等。
“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主要节令食品,它与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一样,家家户户都要吃。一是古时人们以岁时节日作为向神灵献祭的专门时间,新收获的食物是最好的祭品;二是与农业生产有关,重阳时节庄稼收获了,辛苦了大半年的人们也要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于是家家磨米和面蒸糕。
重阳糕的制作,历代均有所改进。据史籍记载,汉代以蓬草和黏黍米搅拌蒸煮为糕,名“蓬饵”;唐代以麻葛和糯米搅碎为糕,称“麻葛糕”或“米锦糕”;宋代以糖面和菊花蒸糕,称“重阳糕”或“菊糕”;明代则以糜粟粉糯米拌蜜,再加菊花蒸糕,仍称“重阳糕”。
重阳糕 编者配图
到了清代,重阳糕又称“花糕”,到了近现代,重阳糕的制作更为精细,品种也更多,有糖面的,有糯米蜜糖的等等,再加上菊花香味,十分可口。彭泽农村多于此日以绿豆和米,磨浆煎成薄饼豆粑,或做蒸粑,小吃一顿,以示过节,故有“岁到重阳豆粑香”之谚。都昌民间有当日吃糟习惯,以为当日吃糟,最能活血化瘀,舒筋和骨。武宁农村有自熬米糖食用的习俗。
“九月圆脐十月尖,持蟹赏菊菊花天”。古时文人把赏菊、吃蟹、饮酒、赋诗作为一种风雅活动。如今产蟹地区的人虽然很少在吃蟹、饮酒时吟诗作对,附庸风雅,但仍然保持着食不厌精、脸不厌细的优良传统,每每螃蟹上市更是最佳的呼朋唤友、以蟹会友之时。
重阳期间,彭泽人在亲友聚会或宴请宾客时,餐桌上的招牌菜必是南瓜蟹,再佐以王朝半干白,推杯换盏间,美食在口,美酒把握,几乎完美。湖口大闸蟹有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等显著特点,个大、肉肥、味美,当地人吃大闸蟹很有学问,即九月食雌蟹,此时雌蟹黄满肉厚;十月吃雄蟹,这时雄蟹蟹脐呈尖形,膏足肉坚。如此持蟹、饮酒趣味无比,美食文化气息十足。
鄱阳湖大闸蟹 编者配图
九月重阳闻酒香。修水黄沙、黄港和上奉、何市一带旧称安乡、奉乡,当地人酿制酒的时间选在重阳节前后,叫做酿重阳酒,到来年称为“冬酒”。重阳时节酿的酒出酒率高,头年做好的酒封存到第二年,酒糟一般会变成红色,美其名曰“红娘过江”。能变成这种颜色,当地俗信主家财运好、喜事多、吉利。“红娘过江”酒是用纯糯米做成的低度甜酒,红红的颜色,浓浓的酒香,甜甜的味道,多饮不晕,醉不伤身,尤其是加入生姜、肉桂、枸杞子操过的酒,还有保健功能。
酒中故事传城乡,酒使佳肴更生香。重阳之际,挽袖饮酒击案作诗,兴尽之末,觥筹交错就地酣卧,何等惬意,何等悠闲。曾参与清康熙十三年第五次编修《德安县志》的李必扬,有《九日重游阳居山》的诗:“结伴重登忆旧游,追陪杖履几春秋。山川不改当时色,风物还添此日愁。仰望白云空碧落,低看红树自沦州。茱萸酒罢频相问,破帽如今尚恋头”,诗中的阳居山就是今九仙岭,诗人“茱英酒罢”后,回味无穷的自然也就是九仙岭下的九仙岭酒作坊产的九仙岭老酒了。
崔若林(作者像)
【读后记】崔老师的九江节庆习俗系列,发布过《九江元宵文化》《九江端午文化》《九江清明文化》《九江中秋文化》,最后一篇是《九江年文化》,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