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两年的沙盘成长小组,我们六人都一路同行,刚开始有一次我忘记沙盘时间了,其中一位伙伴温柔的提醒了我一下,很感恩很满足,所以以后我就毫不犹豫的想为沙盘小组做点什么,自己主动承担了每周提前一天提醒的工作,很简单,但是做到每周如此也算是个刻意练习了。
最近三次发现大家不愿意回复,我觉察的是我加了小同半小时的读书会,有可能大家不乐意。没想到我的小伙伴咨询师们以专业角度开始了各种分析,这种付出是我的需要,是我有掌控欲,我想控制大家,想安排大家,还有一位说小云的群大家愿意回复是因为她是组织者,也就是说我和大家的关系是不需要让他们有不舒服的感受才是对的。
我感觉有委屈,气愤。
我想我也不涂啥,无私的付出,大家回应一下难道都不愿意吗?之前表现还可以,就是最近不尽如人意。
我可能提醒加了读书会,让大家感觉不舒服。
气愤来自于分析之前没有共情,上来就是一顿分析,让我觉得做心理咨询的人在滥用心理学,甚至很厌恶。还有就是我这样让他们不舒服,那样也让他们不舒服,我很疑惑,她们也太注重感受了,事做对了就行呗。反过来一想,我们做咨询,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对的,客户感受不好,她还能继续吗?我们做这个行业的,就得谈感受,让客户觉得体验感好,你做的事说的话才能有效。
在这个事上我的信念:做沙盘大家按时都来,别迟到或者缺席,其实别人想的是只要来两个人及以上就可以做沙盘。
我的信念:有提醒,有回应是一个闭环,才算正常,也确保事情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别人想的你愿意提醒是你的事,我们回不回复是我们的事。
我的信念:我无所求的付出,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大家觉得有可能被安排,有可能喜欢自由,愿意回复就回复,不回就不回。
看见我的内在渴望:
需要被认可,通过付出赢得别人的尊重。
渴望被看见,不要忽视我。
渴望自己的付出有价值
现实给我的感觉是:
这个提醒的价值不大,不是组织者,比如小云,组织大家学习。
而我这种提醒里带了安排和强迫,大家不情愿。
大家这种提醒的不回复也是对日常人际关系交往感受的一种无声抵抗。
我今后的应对:
我的价值不需要多付出,摆正价值观。
我付出后不求任何回报,任何人的态度对我都无所谓,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也没有关系。
对自己接纳,自己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