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夜晚总是那么亮堂,夜再没有了那般漆黑,薄薄地像一层深蓝色的纱般笼罩着大地。晚上,看着四处照明的路灯,看到对面楼房不同窗口射出的不同颜色的灯光,就想到了小时候在乡里那悬挂着的摇摇的白炽灯。
小时候的夜晚大多是被黄色的灯光照亮着。在乡里,如果晚上没有月亮,那那个夜晚就会有浓重的黑,这黑浓得散也散不去,足以让人产生恐惧。而小小的白炽灯,发射出暖暖的黄色的灯光,既驱走了黑暗,又让人倍觉温暖。
我家也有那种管状的日光灯,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卧室。但是,能照到白色的日光灯,绝对是奢侈的,家里用日光灯的时候必然是来了很多人。那个时候,整个家都照得很清楚,亮堂堂的像白天一样,我那时非常喜欢家里用日光灯,觉得这日光灯能给予我的光亮与感受绝对是白炽灯没法比的,而且用日光灯的时候家里那么热闹,而白炽灯则代表着冷清。不过这样“奢侈”的日子屈指可数,所以我家的日光灯常年被灰覆盖着,像一个很丑的装饰品。
家里的白炽灯大部分是牵着线掉在家中央,还有一些是固定在一面墙上。对于掉下来的灯,最怕的就是起风,风一吹,灯就飘摇起来,然后家里的灯光也跟着摇晃,又不好去固定。而固定在墙面上的灯的旁边,总是住着蜘蛛,因为开了灯后各处的小蚊虫都会飞过来,蜘蛛就将灯泡附近作为自己的狩猎场。
虽然白炽灯每个房间都有,但也是省着用的。在乡下,日常用的水是自己井里抽上来的,烧火用的柴也是自己从山坡上找回来的,但是要用电就得要交电费。家里最常用灯的地方是厨房,尤其是要做早饭必不可少。像客厅的灯,基本是很少用的,即使是卧室,也用得不多。晚上会看电视,而开了电视我们就会把灯关了,就着电视的灯光来行动。现在想来,以前晚上看电视是现在看电影的低配版。可能也是因为关灯的缘故,所以只要演广告就非常容易睡着……
白炽灯,是那时乡村的常态,因为它廉价,用坏了也很好换,小巧方便好移动,而它产生的光,虽然并不是十分明亮,但也足以保证人的正常活动。小时候对用灯的节省,也凸显了我们爷爷奶奶辈的节约。
有时,也觉得那是一种美好:他们尽可能地利用白天的时间,在太阳下山之前,日光还在的时候来完成各种劳动活动,所以到了晚上,他们会保持夜的黑,仅当需要的时候再开启那黄黄的灯光;而现在的我们,白天黑夜无太多差别,明亮的灯光足以使得黑夜也像白天一般,我们白天做不完的事还可以晚上做,好处是一天可利用的时间变多了,但是坏处是我们不再那么珍惜白天的时间,我们喜欢把事情拖到晚上来做,在晚上我们的大脑无比兴奋,还形成了晚睡的普遍现象。
当然,现在的生活、工作也迫使我们除了在白天辛苦工作外,到了晚上也需要工作,或者,晚上成了我们唯一的快乐时光,我们尽可能地利用、享受晚上来放松自己舒缓压力,我们不想早早睡去,不想就这样匆匆地度过晚上的时光。
生活的现状已经不能使得我们像我们爷爷奶奶那辈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我们不论晚上还是白天都需要光明,都需要灯,我们的夜晚只有睡眠的那八个小时,其余的都是白天,都需要去利用。
而那曾经发着黄黄亮光的白炽灯,已经不能满足我们此刻生活的需求了,电灯不再仅仅是照明的工具,而是白天的补给,工作的需求和快乐的维系。那摇摇地发着微弱的暖黄色灯光的白炽灯,已经定格在了记忆中的农家小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