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思考
这里孙子提出不同地势地形下行军对峙敌军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法。读这一篇,最大的感触就是佩服孙子对问题的思考。外部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要重视它,又要想办法不被它所困。这一篇里,关于处军相敌,孙子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总结出规律。如“处山之军”,“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越过山险,依附山谷,有水草,这是部队生活重要保障。“视生处高”,高地,有利于登高望远,洞察敌方动向,也是进攻防守有利条件。向阳,水草丰茂,对任身心健康都有利。敌人如果在高处,不宜仰攻。大抵仰攻往往处于劣势,无论攻城还是攻打山头。记得有次经过潼关,古潼关城依山傍水,切切实实领略了潼关“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险要。记得《水浒传》中宋江攻打方腊,像乌龙岭之战、清溪城之战,仰攻时损失惨重,看着痛心。这里,孙子综合考虑部队生活保障,军士身心健康,可以凭借的有利地势等等。
这几年河南语文中招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题开始用SOLO分类评分法。它的第四个层次和第五个层次是“(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 ,R):能联想联系多个事件,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解决较复杂的具体问题。(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EA):能对问题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结论具有开放性,表现出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百度百科)感觉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跳出具体现象走向抽象概括从更深更广层面思考问题。这是不是就像大家提倡的“像专家一样思考”?感觉孙子是达到了最高层次第五个层次。跳出具体,走向概括,进行拓展。
这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就一个简单的手机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当视频发布者自顾自话地说一个事实的一个小的片面,即使说的是真实的,也会导致一个错误的结论。有多少人会被误导?
遇到问题时,能不能联系、综合、深化、拓展?自己在这方面就表现很差。遇到问题,往往是“单点”思考,不能“多点”联系。
二、“仁”与“谋”
战争是残酷的,虽然孙子提倡“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或像孔子说的“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在以仁德令对方臣服和以计谋消灭对方之间,前者的理想状态实在难以达到。很多时候,还是要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宋襄公倒是希望成为仁义之师,不肯在楚人“未既济”时“击之”,又不肯在楚军“既济而未成列”时出击,最终被楚人所伤。唉,还是要“狭隘”一点,在爱天下人之前,还要先爱自己人,不妨运用计谋以己方的胜利为首。就像面对学生,有时也不妨用点小心思,哄学生学习。虽然说“求知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还是世上最伟大的快乐。但学生还没有体验到这种快乐时,也不妨以外界刺激带给他们一点快乐。
三、“人是最重要的。”
孙子在这里就考虑到军士健康。“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向阳高处,水草丰茂,有利于军士健康,有生命供给,是驻军首选。感觉在孙子所处的时代,他就能考虑到这些问题,是挺不简单的。
想到房子。我们这里建房子,一般也会选择坐北朝南,这样屋子向阳,光线好。但其实现在的套房,如果坐北朝南,人住在后排,反而是不向阳的,前排的客厅反而是向阳的。如果坐南朝北,人住在后面一排,就是向阳一面,光线好,并且冬天天气晴好时满屋子阳光,感觉整个人都阳光起来。但是到了重庆,他们那里建房子根本就不讲究坐北朝南南北通透之类。不过随着现在人口流动,开发商也注意南北通透之类了。可见,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不过,无论怎么变,都要考虑与人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因素。
孙子在这里写到各种险要地形。“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想想以前战争,极端情况下,人还有可能凭借上天赐予的险要地形,侥幸存活下来。现代战争,如果敌人想要消灭你,真是无所遁逃。
四、善于观察
孙子写到与敌人对峙通过看到(侦查到)的情况了解敌情。感觉他真是善于观察、总结,能够从现象看到本质。真是具有一双慧眼。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与学生与家长,甚至结婚来到另一个家庭,与自己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人打交道同样如此。
生活中,特别是与人相处,与家人、与学生相处,我们也需要一双慧眼,善于观察,看到表面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关联,才能不被一些看起来所谓的“挫折”困住。
有时问题并不像表面表现出来的那样,甚至可能是相反的,“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有时候名可能不符实。那个暴躁多怒看起来强悍的家伙,可能内心极为自卑敏感。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问题家长。学生的很多违纪行为,其实都与道德无关,包括恋爱,吸烟,喝酒,简单粗暴地一板子打死,并无效果。以前觉得班主任才需要学习班级管理,现在明白任课老师同样非常需要学习班级管理。甚至,还需要学习没有学校家长支持的班级管理。
感觉成人和学生一样。成人身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候,这些问题甚至可能源于原生家庭。记得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教养还表现在愿意了解自己爱人的过去与家庭,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虽然看到问题并不等于能够改变问题,但看到,就足以让人释怀很多。
想要拥有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不断学习呵。
孙子透过现象看到的问题,和我们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何其相似?
“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看看走下坡路的学校,学生的状态不也是混乱一团吗?面对无法管理的学生,发脾气或睁只眼闭只眼放任自流,不也是无计可施时的表现吗?“胡萝卜加大棒”,简单的赏罚,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维持一时是一时,得过且过。最典型的莫过于“先暴而后畏其众”。接手那些无法无天的学生,开始时可能还能发脾气惩罚镇压他们,可是“暴政”哪能长治久安?更何况家长也不干啊,老师很快就“江郎才尽”无计可施。看到裙子在这里写的“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想想看到的一些现状,有点“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
要多学习,练就一双慧眼,善于观察,从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文武并举
《孙子兵法》开篇《计篇》中就提出对战争胜负非常重要的因素:“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里,孙子又一次进一步重申赏罚分明,恩威并举。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没有深谋远虑而又轻视敌人,必定会失败。那么,没有与学生打交道的智慧,而又把学生当成小孩子,在师生交往中也很容易失败。
把学生小孩子,是不是对孩子的轻视?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我们的社会格局称作“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感觉在这样的“差序格局”中,把自己“圈子之外”的他人看作与自己同样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人,有时候好像往往只是一个模糊的符号,所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把别人看作和自己一样,“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简·爱》)并不容易。特别是站到讲台上,看到学生还在各种各样的诡异操作,更难冷静理智。我就对学生说,看到他们课下嬉戏玩乐,觉得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如果不作他们的老师多好,就不会因为他们各种违纪不学习生气批评他们。
感觉与学生相处,把学生作为与自己“精神是平等的”,还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包括父母爱孩子,把孩子作为与自己精神平等的人吗?有没有居高临下?
孙子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前文说的“先暴而后畏其众者”,是不是就可能是这种情况?
接手班级,需要有严明的纪律,有赏罚制度。但惩罚要有温度,要不然,只能走到学生对立面。
所以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有尊重,有爱,惩罚里才会有温度。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言必行,行必果。制定了赏罚规则,就一定要执行,如果只是一纸空文,平日里不能执行,那规则规矩就难以调动大家,不仅军队,单位,班级,不也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