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道小学作业火了,教育孩子的时候好好说话竟然这么难?
为人父母,21天带娃不生气真的很难?教育孩子,要从好好说话开始。
近日,一群小学生的暑假作业突然在网络上走红!
全班挑战,仅一个家庭成功,这个作业有多可怕?
原来,湖北武汉一小学,暑假期间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份特殊作业,不要求孩子们做题,而是和家长一起完成一项「21天不生气」的挑战。
结果却出人意料,竟然仅有一对双胞胎和父母挑战成功。
「7月31日,晴,爸爸帮我捉了一只蝉,很开心。」
「8月4日,多云,爸爸多喝了点酒,妈妈不高兴。爸爸泡茶给妈妈赔礼。
这张写着「晴」「多云」「小雨」「大雨」的不是日记,而是孩子和家长的「情绪晴雨表」。
老师说「挑战不是为了不生气」,是为了让孩子和家长们都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有位妈妈说,刚拿到挑战的时候,认为很简单,真的做起来发现很难。
不生气真的很难!但不要一生气就炸毛,生气的时候不要恶语伤人,口不择言。
温良的舌是生命树,乖谬的嘴使人心碎。
为人父母,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一时气恼,吼出去的话,竟会像小刀一样,刺伤孩子的身心。
我的一个朋友,从小是在妈妈的「吼骂」下长大的。最让她痛心的就是妈妈常骂她「短命娃」:
「短命娃,你怎么这么笨?」
「短命娃,还不快滚回家!」
有一次,她忍不住吼了回去:
「妈,我真的短命,你就开心了吗?」
那一刻,妈妈呆住了!
「你是我妈妈,我最爱的妈妈,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说话?」她伤心地哭诉。
曾经有段时间,她整夜整夜睡不着,只要一闭上眼,那些难听的话就在她耳边响个不停。
最痛苦的时候,她站在学校的5楼天台上,曾经想一跃而下。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最爱孩子的人,但,往往可能是伤孩子最深的人。
法国有部公益短片《一分钟毁掉孩子的一生》,戳痛无数人。
法国1分钟震撼公益片,有时候, 一句话,毁掉孩子一生
视频中,主人公们回忆幼年时伤害自己最深的一句话。
没想到父母不经意吼出的话,居然穿越时光,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中:
我造什么孽了?竟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你就是个废物!
说到底,你至始至终都远不如你哥哥!
短短一分钟,像个聚焦镜,凝聚了这些成年人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痛。
他们之中,不乏成功人士,衣着光鲜,甚至还有耄耋之年的老者,但回忆起年幼时父母伤害自己的那些话,眼神里、表情中仍然是满满的委屈、害怕、恼怒,甚至绝望。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5岁的女孩不愿跟父母说话,只是经常对着一个布娃娃自言自语。
父母以为孩子得了忧郁症,急得不行,四处求医。
多次心理治疗后,女孩说了一句话,父母当场泪奔:「因为布娃娃不会开口骂我。」
原来,女孩的妈妈性情急躁,经常无意间吼孩子:
「别哭啦……」
「又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
「你烦不烦啊?」
妈妈这些不经意的话,孩子听起来却是大声吼叫,发脾气,甚至言语攻击。
久而久之,女孩失去了安全感,为了回避伤害,她变得谨小慎微,不喜欢与人交流,整天对着布娃娃说话。
知道真相的妈妈内疚地抱着女儿,含泪道歉:妈妈以后再也不吼你了!
语言攻击,对孩子的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可怕,较之于身体暴力,有时候它更加残忍。
哈佛大学马丁泰彻博士研究发现,言语攻击会让孩子的大脑受损。
知乎热搜上有个热门问答:
经常被吼的孩子,心里是什么感受?
有个高赞回答这样说:
那一刻,只能听见自己心碎的声音。
密歇根大学Ethan Kross博士的一项实验发现,情绪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
当一个人说感到「心碎」时,「心碎」其实已经不完全是一个比喻了,他的神经系统可能真的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当父母吼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可能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没有「骂」出来的好孩子,只有「爱」出来的孩子。
当然,妈妈不是圣人,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吼,不过下一次,当你体内的洪荒之力快要爆发时,不妨试试这两个办法。
用低声,代替吼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记得有一次,女儿数学考砸了,我刚要河东狮吼,突然想起来了闺蜜传授给我的教子秘笈:「放平语调,低声教育」。
我轻轻搂过女儿,摸着她的头说:「没关系,妈妈知道你已经努力了,下次细心一点就好。」
女儿听完后,竟然哇地哭了:「妈妈,我会好好学习的,你以后能不能都这么温柔?」
我有点诧异,原来,孩子也是顺毛驴,吃软不吃硬。
当我们忍不住吼孩子时,如果让自己放低声调,会发现情绪已经不是那么激动了。
因为放低声调,其实就是缓解愤怒、控制情绪的过程。
而且「低声」比「嘈杂」更容易让孩子集中精力听,起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
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冷风,
行人因为害怕寒冷,所以裹紧了大衣;
而南风吹出了柔和的微风,
行人觉得很温暖,便解开了大衣。
温柔的话语会让孩子如沐春风,
教育孩子,请从好好说话开始。
把「不要」换成「可以」
在讲这个方法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请在心里默念下面这句话:
不要想西瓜长什么样,不要想西瓜的颜色,不要想西瓜的味道。
刚才你心里在想什么?
是不是把西瓜的样子、颜色、味道通通想了个遍?
这就是「不」语言。
当我们对孩子说「不要跑」「不要闹」时,孩子听到的其实就是「跑」「闹」,所以不管你怎么吼,他都是一副不听的样子,把你禁止的事情做了个遍。
这个时候你体内的洪荒之力,想不爆发都难。
我们要学着把「不要」换成「可以」,站在爱的角度,去引导孩子。
「不要跑」换成「可以慢慢走」
「不要叫」换成「可以小声一点」
「不要乱扔玩具」换成「可以把玩具收好」
你会发现,只是变了两个字而已,孩子的行为就发生了明显变化。
有人舌如毒蝎,有人舌吐莲花,说的就是语言的妙处。
尹建莉老师说:
面对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
如果孩子是一颗树苗,家长就是农夫,需要及时地输送阳光、雨露,和源源不断的生命养分。
想要孩子做枯萎的小苗,还是长成朝气蓬勃的大树,取决于你给他什么样的生命供养。
温和的语言,满满的爱,
就是最有营养的生命源泉。
浸润其中的孩子,定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