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什么最重要?
答案也很直接:选择最重要。
就是这样,人生的头等大事只有一个,“选择”。再进一步仔细看,人这一辈子需要拼了命去选好的机会,也就那么几个而已。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毕业了选择什么工作,到时候了选择和谁结婚,如果创业的话选择什么赛道,等有闲钱了选择什么项目投资......所谓的大事大抵上也就这些,也许还有别的,可总是数量并不多。
于是,大智慧就要用到这些大事上。至于别的地方么,难得糊涂其实是好建议。
每个人做选择的根基就是他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所以,锤炼自己的价值观,就等同于提高选择质量。
再进一步,做选择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添加必要的条件
再把选择的方法论重新断句理解一下:
添加,必要的,条件
每增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如果有不必要的条件掺杂进来,那么就会提前使得自己“”全无选择“。这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最终放弃深入思考的最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掺杂大量不必要的条件,搞得自己最终显得”根本就没什么选择“,于是觉得那种深入思考根本就没有意义。
现在我们知道了,所谓的选择就是增加条件,而且那条件必须是必要的条件。
当我们讨论成功案例的时候,一个很普遍的说法是:我就不信这些当初他们都想到了。
事实上,高质量选择者,不是什么都想到了,而是尽可能做到了想到那些必要的条件——无论是谁在任何时候做出的选择,最终都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所以,即便选择足够正确了,最终也不一定成功,但胜算更高了,这很显然,不是吗?
观察别人,反思自己,四处求教,海量阅读,搞来搞去,最终的结论都是一样的:绝大多数人在重大选择上毫无能力。
绝大多数人甚至干脆回避认真思考重大选择——然后把自己有限的宝贵注意力放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纠结一切。
看看当初自己做过的重大决定罢
第一个重大决定是上大学选择专业吧,因为当时比较懵懂,而且身边也没有人的指导,决策质量如果按很好,一般,很差来评定的话,我认为应该是:一般。为什么做出那样的决定再后来也和同学一起聊到过:只是觉得挺好。
第二个重大决定是选择现在的工作吧。这个决定我认为应该是:很差。因为当时在找工作的时候已经离职了。自己的心态没有调整好,然后呢,在关键的时刻也因为自己的过度紧张而错过了“好机会”。所以,最终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唯一的条件就是:待遇。完全无视了其他的必要条件,比如:发展......
对待重大选择的态度越来越严肃,越来越认真之后,怨天尤人的念头就彻底被根除了。
选择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明显属于只能通过后天习得与锻炼的能力。所以说,选择能力,肯定是平时一点一点锻炼出来的。练习的方法也很简单:面对任何一个选择都可以那拿出纸笔罗列筛选条件,然后为每一个条件的重要性打分,并考虑其必要性。
做记录很重要,很多人最终之所以很纠结,是因为他们从来不做记录,总以为自己”聪明到什么都记得住“——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总是忘掉很多东西,尤其是重要的东西......
而且只要有记录,就可以回顾,就可以反思,就可以改进,就可以提炼,就可以通过不断雕琢最终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体系。并且,保持记录,很可能是解决大多数人”遇事乱纠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不要小看积累的力量,时间久了,那些曾经用过的筛选原则,总是可以在医疗之外的地方用上——不信走着瞧。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源自【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关于选择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