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你应该了解的城市规划(上)

最近在看的书是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后来入籍加拿大)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这是一本关于城市建设的规划的书,也是我之前从来没有了解过的领域,在写这篇书评时,这本400多页的大部头我只啃了三分之一,但已颇有收获,迫不及待地想写点东西。

作者简,她并非美国大学里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之类人物,而是一位记者。简在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了记者生涯,直到嫁给一位建筑师之后,她才开始关注城市建设问题,开始撰写此类文章,在获得《财富》杂志的注意之后,她决定写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书,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机构立即慷慨解囊,资助她去美国各大城市旅行以完成写作,一年多之后的1961年,这本二十万字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问世,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讨论,并由此担任了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顾问。

在导言里,她就明确指出,这是一本批判当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书,因为她调查和走访后的结果与学术界的研究结果往往差异巨大,她不明白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写出的学术论文,何以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南。

1963年,简•雅各布斯(右三)在宾夕法尼亚车站外抗议政府拆除该车站

于是,这样一位长着娃娃脸的女记者,就开始以她的角度研究城市规划问题。这部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充满人性关怀,关于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容都有涉及,但是讲述最多的还是人,是生活在这座城市、这个社区、这条街道上的人,他们的安全感如何?窗户外街道上如果有孩子在打架,他们会予以关注并试图解决吗?他们需要走多久才买得生活用品?他们外出吃饭方便吗?孩子们为什么不去街区公园玩耍?他们放学时为什么不愿走这条路而是绕道走远路……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或许有非常大的意义,举个例子,当我们为了整齐一致的建筑而强拆老房子的时候,简告诉我们,各色不同年代不同用途的建筑必须以均匀的比例混合,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这种貌似逆城市化的做法,让我怀疑我们一直以为的城市化进程规划也许并不完全正确。

很多人都发现,中国的城市长得越来越一样了,越现代,越豪华,越值得骄傲。去年到台湾旅游的时候,发现台北这个著名的城市和我想像的出入巨大,一片片的老房子,弯曲的街道,连台北101都显得不很现代,但同时,它的干净和整洁程度令人惊叹,拥有全球密度第一的便利店让居民购物和取款相当便捷,记得女神陈绮贞在她的散文集《不在他方》里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一段经历,长居台北的她到柏林旅行的当晚,温度骤降,很饿但是不想迎着冷风走一长段路去买面包的她感叹,住在全世界最便利的地方的人们,很难想像晚上想要喝上一碗热汤有多么奢侈。

惊觉,有些城市是为市民的便利而发展的,有些只是为经济计划,为政治目标。深圳是国内一线城市里我觉得最宜居的,住了近两年,我仍然觉得不少地方,都像一袭华丽的袍子,美丽而空洞。

当然,这是50和60年代的美国城市,对于现代城市来说,或许一些做法并不适用,但这本书给我关于城市规划的入门,以及写作都非常有学习意义。下一篇会详谈书的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目的:腾讯某社区资深产品经理推荐,对于理解社区非常有帮助 整体感受:看起来非常吃力,总共523页,通篇语言较为啰嗦...
    生锈的木鱼阅读 3,686评论 2 7
  • 那个可以任意挥霍的年纪叫“青春” 时光流逝,转眼间现在的我二十三岁了,在老家早就到了该成...
    刘二娘阅读 419评论 0 0
  • 生活在这个城市,“赶”是常态,紧赶慢赶生怕掉队,一步跟不上就边缘化,当然是福还是祸难以预见。 “赶”的成效...
    平仑阅读 210评论 0 1
  • 已经凌晨了,日子也变成了6月10号,距离我看完魔兽已经2天了,或者准确说一天半。一直想提笔写些什么东西,然而...
    其实人家是一只喵啦阅读 215评论 0 0
  • 病人的问题很多 会经常过来问医生 大多不耐烦 今天还有一位之前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过的奶奶的老伴 过来问...
    长白山的鹿阅读 16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