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位于北京西边的石景山区,是个不大的寺庙。这个寺庙很神奇,有一半人不知道这个寺庙(包括以前的我),但是另外一半人却对这个寺庙赞叹不已(包括现在的我)。
法海寺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完成于正统八年(1443年),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至正德元年(1506年)曾进行过重修。修建者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御用监太监李童,英宗亲赐“法海禅寺”匾额。
法海寺最著名的,也是令无数人赞叹不已的(包括现在的我),是隐秘在大雄宝殿内的明代壁画,号称“明代壁画之最”。但凡亲眼看过的人,无一不把“精美绝伦”,“登峰造极“,“卓越非凡“、“美轮美奂”、“叹为观止”……这样的形容词毫不吝啬地加诸在这些壁画上。
我昨天看完法海寺的壁画,今天想起来,仍然忍不住心旌荡漾,这感觉大概会绕梁不止三日吧。
法海寺的壁画真迹因为特别珍贵,为了保护壁画,尽量减缓壁画见光见风加速氧化,所以每天只开放七个时间段供游客参观,每场人数不超过15人,参观时间20分钟。
到了参观时间,我们这些参观者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先将书包和手机存放在殿外的保管箱里,再穿上鞋套,之后拿着寺里提供的冷光手电筒,进入壁画真迹所在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除了入口处的大门,没有其他门窗,而入口处又挡着一座影壁,所以大殿里几乎没有什么外来光源。在漆黑的大殿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在一束束手电筒的灯光下,精美的壁画从黑暗中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徐徐铺陈开来。法海寺壁画共绘有七十七个人物,有神佛鬼怪、男女老幼、花鸟瑞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是570多年前,由十五个宫廷画师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的巨作。这一笔一画里倾注了画师们毕生的技艺,倾注了他们眼中心中美好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倾注了他们对满天神佛的虔诚与敬仰。
我们亦步亦趋地跟着讲解员,一会儿后退几步看全景,一会儿凑近看局部细节,每一眼都是震撼和感慨,能亲眼看到这神迹一样的壁画,真是有幸。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水月观音像。高达3米多的水月观音宝相庄严,衣袂飘飘,身披一件白色轻纱,纱上缀有一朵朵的六棱花。每朵花有六个花瓣,由48根细如蛛丝的金线组成,这些金线是用极细的笔一笔一笔勾画上去的,无数朵六棱花,大概要画千万根金线。
法海寺壁画被认为是中国元、明、清以来现存壁画的巅峰之作,与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并称中国三大壁画。但是法海寺壁画所用的沥粉堆金、叠晕烘染这两大技法,则是是敦煌壁画或永乐宫壁画所不具有的。法海寺壁画在颜料使用上的考究及奢华程度,也是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所无法比拟的。
所谓沥粉堆金,是用金粉堆砌出凸出的轮廓线,当我们在讲解员的指点下,将手电筒光线从侧面打过去的时候,可以看到每一条轮廓线都独具浮雕般的立体效果。这种技法主要用在人物周身佩戴的饰品上,让饰品产生一种流光溢彩的效果。
叠晕烘染则是一种上色技巧,就是将颜料层层叠染或晕染,有些部位叠晕烘染达到七层之多。这样的技法能够让壁画的颜色与层次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后来我们在寺庙的纪念品商店里用9个印章粗浅尝试了一下叠晕烘染的技法。
法海寺除壁画之外,还有几处值得一说的地方。大雄宝殿门口,有两株白皮松,据说至今已有上千年,比法海寺的历史更久远。它们像两条银龙一样,守护着这座怀有珍宝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顶部有三个藻井,上面绘有曼陀罗和 “毗卢遮那佛”和菩提像,极为精美。
法海寺山门前不远处的路上,有一座小石桥。小石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天长日久,古柏的根与石桥的桥基长在一起,融为了一体,这座小石桥也因此被叫做“四柏一孔桥”。
据说法海寺内还有一座古铜钟,也是明代所铸,可惜这次没有看见。
真心希望大家如果有机会,都能去亲眼看一看这法海寺的宝藏,珍贵的明代壁画真迹。
(壁画及藻井图片来源于网图,或者药王殿中的壁画复刻版,真迹是绝对禁止拍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