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学生联考,我监考。不由想起上一次联考的一道阅读题,《拔掉心里的篱笆》。讲的是主人公小时候,因为学习好身体弱经常感冒,又听人讲,学习好的人身体都不好,因此,一直认为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参加竞技体育。可是老师却告诉他,感冒不代表身体不好,反而说明身体免疫系统敏感,是好事。于是主人公,豁然开朗,勤于锻炼最后取得了长跑第三名的好成绩。高二的时候,主人公数学不如语文好,又常听人讲,语文学得好人数学学不好,就认为自己也学不好数学。数学老师鼓励他,过去没学好不代表以后也学不好。后来在数学方面用心,果然也取得了好成绩。这样的故事当然有心灵鸡汤之嫌,却也有教育意义。
观察发现班级里面的潜能生,往往都是一开始没有学好,后来慢慢的越来越差。学习主动性越来越不强,越来越被动,这样恶性循环,有个别甚至成了双差生。我们的祝福语中有一句话叫心想事成,仔细琢磨一下,“心想”才能“事成”,如果连想都没有,只能一事无成了。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安德斯·艾利克森)有一本书叫《刻意练习》,阐释1万小时定律。书中提到树立明确的目标,高频反复练习,及时反馈,陌生化即走出舒适区,这样就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我认为这篇阅读里面的“篱笆”,就是《刻意练习》书中的舒适区。很多时候,我们或者由于环境,或者由于其他人常年灌输,不知不觉对自己进行了限制,忘记去寻找自己能力的边界,逐渐的由热血的、有梦想的青年,成为油腻中年。
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其实初心易失始终难受。愿我们都能不给自己设限,永远有梦,时时勇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