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革命先驱瞿秋白:赤心映霜华——瞿秋白的革命人生

革命先驱瞿秋白:赤心映霜华——瞿秋白的革命人生


    常州青果巷的黛瓦白墙间,藏着一位革命者的少年时光。1899 年的早春,瞿秋白诞生于这个书香世家。祖父与父亲虽有文人头衔,却未在仕途上大展拳脚,家道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倾颓。父亲瞿稚彬擅长丹青,年幼的瞿秋白常伏在案边,看父亲笔下山水晕染;母亲精通诗书,总在月色里教他吟诗作对,这些温暖的文化启蒙,成了他生命中最初的光。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十三四岁时,瞿家已困窘到付不起房租,一家人被迫搬入瞿氏宗祠,靠着典当旧物艰难度日。1915 年夏,距离中学毕业仅剩半年,瞿秋白不得不辍学。曾经活泼的少年变得沉默寡言,常常独自在房中翻阅书籍。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1916 年春节刚过,母亲因生活重压与亲友误解,选择服毒自尽。母亲的离世,如同一把利刃,在瞿秋白心中划开一道伤口,也让他看清了旧社会的残酷。他含泪写下《哭母诗》,在操办丧事时对友人说:“母亲的死,让我明白当今社会的症结在于贫富不均。” 年仅 17 岁的他,在苦难中开始思索改变社会的道路。

    1917 年秋,为寻出路,瞿秋白考入免学费的北京俄文专修馆。1919 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而来,他热血沸腾,被推选为专修班学生总代表,积极参与北京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活动。此后,他组织社会实践社,创办《新社会》刊物,在字里行间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1920 年初,他加入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 8 月,以《晨报》和《时世新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踏上前往莫斯科的旅程。在莫斯科,1921 年 5 月,经张太雷介绍,他加入联共(布)党组织,次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23 年 1 月回国后,瞿秋白全身心投入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他主编《新青年》《先锋》,编辑《向导》,发表大量政治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深入剖析中国国情,探讨革命关键问题,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奠定基石。从参与党的三大起草党纲草案,到助力国民党一大宣言起草;从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到领导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再到在大革命失败的危局中主持 “八七会议”,确定革命新方向,他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肩负起领导责任。

    1928 年,瞿秋白出席党的六大与共产国际六大,担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他凭借多国语言的优势,翻译《国际歌》,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中国问题,还曾两次面见革命导师列宁,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1931 年,在上海白色恐怖下,他与鲁迅并肩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结下深厚情谊。1934 年,他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职,红军长征后,毅然留守南方坚持游击斗争。

    1935 年 2 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不幸被捕。狱中,敌人的威逼利诱没有动摇他分毫。近四个月的囚禁时光里,他写下许多彰显信仰的诗文。6 月 18 日,他从容走向刑场,在长汀公园,交替用俄文与中文高唱《国际歌》,而后英勇就义,将生命定格在 36 岁的芳华。他和恽代英、张太雷,被称为我们“常州三杰”。


致革命先驱、常州的星芒 —— 写给瞿秋白

青果巷的月光还在流淌

你用蘸满血泪的笔

在历史的宣纸上

勾勒出信仰的形状

那些困窘岁月里的叹息

化作思想的火种

在《新社会》的字里行间

燃烧成照亮暗夜的光

当《国际歌》的旋律

从你的喉间迸发

枪声响彻长汀的风

你却站成了永恒的丰碑

常州的土地啊

孕育出这样的赤子

他以生命为墨

书写下最壮丽的诗行

每一个文字

都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照亮后来者前行的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