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最早使用预备队打最大规模的歼灭战的经典策略(机动系列之1)

            原创作者:张文法


        一、战前序景

        1、吴国为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联合鲁、邾、郯国军队攻打齐国,并派舟师自海上攻齐,被齐国强大的水师击败。

        2、次年春,齐为报复诸侯攻齐之役,派兵攻鲁,被鲁军击败。

        3、五月,吴王夫差闻齐军攻鲁,且知齐王景公死后,幼王继位,群臣争宠而心散,不听伍子胥劝防越王勾践反扑,而亲率吴军会同鲁军以击之,攻克博(今山东泰安东南),进驻赢(今山东莱芜),旋与齐军主力在莱芜钢城艾陵展开决战。


        二、吴王为何选艾陵决战

        1、艾陵是齐军必经之地。

        当时离艾陵最近的齐军,屯泰山的汶河上游及源头以上,即博城、赢城、牟子国城、齐长城泰山段各关口和淄川区城子庄一带。

        2、齐军与吴军最早相逢的地方是艾陵。

        3、吴军先到艾陵,吴王查看了艾陵地形。

        艾陵中间地带有一大片平整的开阔地,由早前的泥沙冲积而成。

        后面有一小段当年观洪灾情站用的高坡,侧面有一段当年用来防洪的小堵墙,正好切断了平阔地一侧。

        4、吴王看完地势大喜,心中有数了。

        (1)认为这里的平阔地适合车马大阵对决,可全歼敌军。

        (2)占领高坡,可作为观战指挥中心,后面也可安置小股部队车马,灵活出击与救援。

        (3)侧面一段较长的小堵墙正好可以埋伏用于侧击的许多精兵。


        三、双方的兵力及布局

        1、吴军指挥官为国王夫差。齐军指挥官为中军大将国书。

        2、吴国那几年虽然开始走强,但毕竟是偏远小国,吴军由鲁军+吴军组成,共计10万人左右。

        上军(即前军)指挥官为胥门巢,领兵2万。

        中军(即主力,含预备队)指挥官为国王夫差,领精兵4万。

        右军(即护军)指挥官为展如,领兵2万。

        下军(即后军)指挥官为王子茹曹,领兵2万。

        3、齐国当年为大国,齐军全由自家军组成的10万大军。

        上军(即前军)指挥官为高无邳,领兵2万。

        中军(即主力,含预备队)指挥官为国书,领兵6万。

        下军(即后军)指挥官为宗楼,领兵2万。

        4、吴军策略:先败,并多列一右军截杀缠斗,使齐军始终无法了断,最终退引齐军全面投入,再以1股(1万)精兵接引退军,再以3股(各1万)精兵侧击切断齐军主力成3段,最终分割围歼。

        5、重点说一下,吴军夫差虽然在政治眼光上不敌伍子胥大夫,但在军事上,可以说是一等一的高手。

        (1)在艾陵收尾决战中,国王夫差其天才的机动性太强大。

        古代一般进军击鼓,收兵鸣金(即锣)。

        但夫差居然反行,决定用鸣金为信号,命令3股精兵从侧面突袭而入,全力截杀齐中军成3段,让齐军迷惑乱阵。

        (2)夫差全歼艾陵齐军后,并没有乘胜去续灭齐国。

        他心里明白,这一仗是靠地势与策略而胜,后面的仗不好说。

        其次,齐国还很强大,灭其不易。

        再次,春秋其它的霸主,个个心清,不可能让他继续做大。他不愿招惹霸主们。

        6、齐军后到,基本对三军(上、中、下)没作太多的细节性安排。


        四、战争经过

        1、夫差命令胥门巢率鲁兵3千往来多次诱敌。

        2、国书命令公孙近率部迎战。

        3、胥门巢不敌,败退。

        4、胥门巢又来挑战,齐将公孙挥迎战,并认为胥门巢不会打仗,可以消灭他,开始追击回逃的胥门巢。

        5、夫差命令鲁将叔孙州仇截杀公孙挥,胥门巢又回攻公孙挥。

        6、国书命令公孙夏截杀叔孙州仇,助公孙挥。

        7、夫差命令展如截杀公孙夏。

        8、在上面的缠斗中,吴军略占上风。

        这急坏了齐军的高无邳与宗楼。结果,齐军的上、下军主力均参战。

        9、夫差命令茹曹全力出击,勇敢截杀高无邳与宗楼。

        10、结果又进入了新的缠斗局面。

        这激起了国书的斗志。国书率领整个中军大举进攻。

        吴军不敌,边战边退。

        11、在这千均一发之际,吴王夫差站在高台上观的一清二楚,认为时机成熟。

        急令伯率1万精兵接引胥门巢。

        再反鸣金为信号,命令3股精兵从侧面突然杀出,将齐军截成3段,使其首尾不能兼顾。

        而且,吴王亲率护卫队参战,吴军勇气倍增,全歼齐10万大军。


        五、战果

        公元前484年5月27日,双方展开大战,大败齐军。

        吴俘获齐中军将领国书+大夫公孙夏+大夫闾丘明+大夫陈书+大夫东郭书等,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此谓"艾陵之战"。


        六、意义

        1、由于双方动用的兵力都达10万,共投入20万之众。       

        这超过了整个春秋战争中所有的其它各次战争的总兵员(以前不过数万人)。

        因此,艾陵之战,是春秋时代最大规模的歼灭战。

        2、由于吴王卓越的军事才能,打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使用预备队取胜的第一篇章。

        这一仗的战法,让后人特别重视战场上预备队的使用及出击时机。

        我军战神林彪便是用的比较好的。

        3、这一仗,真正让吴国走上了短暂的霸主之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