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整的书真的有用,上好的大学比普通大学真的好,没事别玩DY,真没啥用”
“你有病吧,DY也有好多知识的,也能学到很多,那么多不上学的还当老板雇着大学生打工呢”
“结论性的语言,不合实际的鸡汤,你真认为有用?”
“我乐意,如果真的不好,那这么多人还在看这个,这个软件还没倒闭?”
“...开心就好,开心就好”
以上对话就是发这篇文章的原因...
说实话,我个人是觉得如今这些APP都会让人脱实向虚,当然,我以前推崇的知乎如今也不是当年模样了。
第一、DY,KS,BL,ZH作为目前国内最牛逼的时间杀手,会不知不觉中消耗掉你60%的时间,早上起床,厕所,公交车,会发现每个人带着耳机刷着这些APP,因为会让人感到一种空虚的充实。
第二、以上APP碎片化的即时性信息。无法让人锻炼形成完整的系统思维模式,大多数更被娱乐化消费化,为了求一个打赏不惜花大代价,当然,是有一些正能量语言,但是比例很小很小,鸡汤是有,大多都是结论性的表达(很有意思的一句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那么请去查一下原话,另外,为什么你会成为雪花?为什么山少不了任何一个角,受害的是谁?归根结底,就是你自己的注意力被消费了,拿去割了韭菜还不自知,一本正经的说看透了人生,什么从黑暗中出来之类的话语,你这不是言论自由,你这是花式找抽OK?),一件事情无法展示完整的思考方法与解决路径,归根结底,无法给人正常的成长性培养。
第三、娱乐化,消费主义至上成为了潮流,工作的时候身边有一些应届生每句话都带着脏字,什么奥利给,德国骨科,三年起步之类的,被勾起了欲望的火焰,被主场人带动着情绪,啧啧啧。
第四、这一点也是我觉得最可怕的一点,这些APP会基于个人偏好进行内容分发,活生生的楚门的世界,你喜欢什么就会给你推送什么,让你都没有自己的想法用来去寻觅一些其他的事情,发散性思维的思考,最后发现脱离了自己的现实,甚至差距太远太远。
第五、可能有人没了解过,在谢教授的课上提到过,人最宝贵的是你的注意力,如今挣钱就是从人注意力上挣,这些APP时时刻刻都在消费着你的注意力,甚至于主流都已经成为了娱乐至上,颜值至上。
哦对,还有一个APP,叫WB,为什么不写呢,227事件让我觉得它都可以不算APP的,你要问我为什么这么抗拒这些APP,因为他无法让你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的构建决定着外部世界的形式,也决定着你个人的三观,学生,应届生,固定工作拿死工资的人是最容易被改变三观的人,而这些APP大多数都是这些人在玩,上了年纪的又不会玩,有钱的没时间玩这些,他们只会成为视频里的主角来挣着看客的钱。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是个见识浅薄的人,你们该玩玩,这个就是我在睡梦中胡扯的东西,与现实本人无关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