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大多中国传统所喜爱的那样,中国的戏剧,从来不愿意寻求悲伤。即使偶有不可回避的悲剧,也逐渐改成了欢欣。杜丽娘可死而复生,白娘子也终出了雷锋塔底,中国人民是善良的,愿意给他们一个幸福的结局。自然,这是好的。
只是,能刻在人们心上的,毕竟是悲伤更多一些。
唯有痛苦,能动人心魄!句号是完满的,正由于圆满,不留下缺憾,自然也不必长挂于心。
这部电影的缺憾,也正在这里。缓缓的讲述,淡淡的忧伤,在唯美的画面之中,故事慢慢地展开,遭逢恶意,又为善意所救。一时失措,她将救命恩人打落漩涡,造成了他的死亡,让他的妹妹幼无所依。面对孩子的哭喊,她无力弥补,这是一种怎样的悲伤啊。所以,她宁愿用一半的寿命,只是希望能够弥补这个不该犯下的大错。可是,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而付出了代价,也不代表一切将会回到最初,蝴蝶的翅膀一旦开始煽动,又有谁能够让它停止?大海倾覆,洪水冲没了家园,这一切的祸首究竟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鲲是否真是什么不祥之物也不过是一种说法,虽然影片最终也没有交代究竟祸从何来。然而,在这样惨烈的大祸面前,哪怕自己只是其中1%的推手,也足够使一个善良的人无法面对。这样的错,哪怕万死,又如何能弥补?!于是她下沉,用生命献祭,树根层层包裹上来,将她埋葬。而海棠树却发芽、长大,越长越高大粗壮,直到将土地盘牢,将天地撑起。人们欣喜于获救,而她的母亲却伏在树木之上号啕大哭,因为她知道,她的女儿已经化成了海棠,再也不能回来。
有人说大鱼海棠没有大圣归来的水准,我看恰恰相反。我不谈特效,因为都不差,我谈的是情感。没有打动人心的情感,特效不过是华丽的外衣,眩目而已。大圣与小江流儿的感情,毕竟是按部就班,却不能有一个瞬间,突然就到达了我的心上。简而言之,不够细腻,不太到位。而大鱼海棠,却是将情感一层一层地刷上,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无奈,直到最后的决断,让人不得不为之心伤。
然而,随即复生。
复生得如此容易,如此快捷。虽然其实是,用另外一整条的生命换来。
可是,这部电影最深的感情点就这样还没回过味来,已经过去、消逝、无踪!眼泪还没完全落下,就突然治愈了;痛苦还没好好沉淀下来,就已经消除了!如果这里不是最深的感情点,那么这样处理倒也无妨,可能编剧想作为最高潮的,是一直默默为椿牺牲的男孩湫的死亡。这样设想本来是好的,但是,既然椿这样用尽全部生命,埋葬到了地底,都可以这样容易就复活(虽然只是看上去,但直觉上的感受就是如此),那么另一个人的死亡又何尝不可?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提前如此悲伤?如果这部影片从湫的视角来演绎,或许这种安排是可行的,但也只是或许。椿的献祭,是为了自己犯下的弥天大错,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家人族人,义无反顾,别无选择,更是一种决然的牺牲。湫的死,只是为了椿一个人。影片甚至没有表现湫奶奶与湫之间更多的联系。他死了,谁在为他哭泣?谁在痛苦伤心?我们的感受起码是不明显的。
此后种种,不过仍旧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如果以高潮分界,本来当是一二三的递进,却演绎成了一二一的平缓。
还有那混沌不清的主题。
是想说庄子的万物本是一体,天地本是同生?
是想说错误从来不可弥补,人生无法重来?
是想说寻找自己的真理,不要受到外界左右?
都有那么一点,都未曾贯彻始终。
主题不清,故事就这样按着缓缓的调子向前发展,胜在平缓,也缺憾在此。唯一能将观众的情感调动到最大的女主人公椿的赴死,也因为复活的容易而瞬间平复;以致此后男二湫的牺牲,也不再那么令人动容,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死亡好像并不是最后的结局,既然可以挽救,我们就不必提前悲伤。这虽然不致于说是败笔,但却大大削弱了影片的情感力量,虽然我当时泪流满面,现在想起来却不再悲伤。
而事实上,本来,它可以更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