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雅集

        孙老师早就筹划要组织一次小范围的文学爱好者的聚会。昨天期末考试结束,学生离校了,还没有开始阅卷。今天大家有空,终于如愿相聚于安昌河畔的“小巷人家”茶园,在蓝花楹树下嗑着瓜子花生,就着茶水畅谈。参加聚会的有三医院的两位退休作家海凡老师和三文老师,还有七中的几位临近退休的老师和语文组胡组长。

      见面伊始,我们每个人都收到了三本赠书:一本是三医院的文学社刊物《无花果》,另外两本是文学杂志《芙蓉溪》秋冬卷。除了孙老师有自己的文集回赠,我们其他人都愧无作品。大致翻了翻,感觉三医院的医生们在救死扶伤之余,文学交流活动也进行得有声有色。对工作的思考,对家国的热爱,对亲朋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里面有许多熟悉的地名和人名,读起来非常有亲切感,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我暗暗自责:你天天在这一带活动,为什么了解却那么肤浅呢?许多熟视无睹的人和事,其实有很多很多底蕴深厚的故事。

      交流中,三文老师介绍了他的成长经历。年轻时在火箭部队学通信,转业到三医院搞后勤,先是在洗衣房从事笨重的清洗工作,天天接触洗涤剂和消毒液,手被腐蚀裂开了一道道口子。枯燥恶劣的工作环境并没有让他消沉,对文学的热爱拯救了苦闷的他,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慰籍,《芙蓉溪》杂志的封面题辞“文学点亮生活”我觉得是三文老师的人生感悟。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先后在《小小说》、《青年作家》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作品。文学上的才华被领导赏识,后调入院办,主抓宣传工作。现在退休了,也没有放弃爱好,仍笔耕不辍,是院刊和《芙蓉溪》杂志的编委,并负责退休医护人员活动的开展。他无私分享了当编委选编文章,审核稿件的秘诀,就是要把握好政策和大方向,与时俱进,善于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几位天天看学生作文头疼的语文老师很大的启发。

      海凡老师年届七旬,是个人生阅历丰富、非常有趣的老大爷。与孙老师第一次见面时穿个迷彩服被误认为门卫大爷,不以为忤。他知识渊博,风趣幽默,谦逊和蔼,平易近人,听他讲历史典故,如沐春风。他讲述了诗歌《面朝黄海,我含泪歌唱》的创作背景和目的,我惊叹于他的记忆力,对历史细节如数家珍。我教过多年历史,以前照本宣科,超出教参的内容很少主动去了解,对北洋舰队的主要舰船被概括为“七镇八远一大康,超勇扬威捎操江”还是首次了解。他称自己为“山居人”,感谢孙老师如悟空召唤土地公公一样请他喝茶。我感觉他象老顽童,又象老神仙,感叹他已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海凡老师在交流中多次提到了传承这个词语。他为什么撰写那么多诗歌文章?为什么大力宣扬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为什么鼓励我们中学老师多组织学生开展文学社活动?就是希望对家国历史的记忆、对文学的热爱代代相传。


      当今时代,互联网兴起,纸媒衰落,许多报社、杂志社生存艰难,已经倒闭或濒临倒闭,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消亡。因为“文学即人学”,只要人还在,总有爱好者利用工作之余光闲暇时,读书习字,舞文弄墨,不图名不图利,用爱发电,给自己心灵开辟一片文学的花园,陶醉其中。

    作为“诗仙”李白、状元苏易简、墨竹大师文同、现代文学家沙汀等人的故乡,欧阳修的诞生地,杜甫、钱学森、邓稼先等众多伟大人物曾生活过的地方,绵阳是个文脉深厚、人杰地灵的宝地。与几位老师的交流,让我产生了奇想。今天的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时代会孕育众多杰出的人物。做好了教育传承工作,在我们的学生中,在这片土地上的后辈中,会出现如钱学森、邓稼先那样为国铸剑、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或者如李杜欧般惊才绝艳的文学家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