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简史一书中说到,人类的语言是沟通关于世界的信息的方式,然后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关于狮子和野牛,而是关于人类自己。我们的语言发展成了一种八卦的工具。因此,我们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合作是我们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
即使是现在人际沟通的方式足够发达,信息量足够充沛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际沟通讲的还都是八卦。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再自然不过,就好像我们的语言天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生的。
人类语言真正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具体事物的如关于动物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据我们所知,也只有人类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得煞有其事。
人类有虚构事物的能力,人是唯一追问存在意义的生物,这一点使人类超越其动物性,而成为了真正带有自身文化属性的人类。动物比如猴子或狮子,它们伴随着动物性的觅食,迁徙,繁衍的本能生存,这使得动物仅能生存在大自然界中。而人不同,人通过想象和虚构事物的意义,发展出来超越动物性的需求和意义。我们知道,我们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躲离危险和繁衍照料后代而生活,我们构建了社会,组织,我们缔造了自己的文化,习俗,创造了自己的语言。
组织和文化的形成,正是因为我们需要它才形成,这绝不是少数几个精英通过精心构想才诞生的产物。而这个意义,就相当于民众需要领袖和领袖需要民众一样,两者不可或缺。
信息正是人与人之间,人和组织之间,不同组织之间,人与文化相互链接起来的介质。
从这一点上看,信息的定义就相当的宽泛了,在几乎有人类活动迹象的地方就会有信息的存在。
在对于信息的划分下,信息可以表现为关注物体的信息和关注人以及人的活动的信息。而关于人活动的信息总是最大程度的被最大多数人所谈及与讨论,这样的信息被称之为人文的信息。社会热点事件,娱乐八卦新闻这些在媒体上传播迅速最被人们所关注的信息,尽管这些热点信息很快就会被人们抛到脑后,它对人们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八卦,社会热点这样的信息就信息本身而言真正对个人的意义并不是很多,它的最大意义就是能够被人们作为饭后的谈资,作为互相之间沟通的最好的材料了。正如爱情这个最古老的话题总是生生不息的被人们论及,这为人们提供了交换双方情感,态度和观念的机会。
在探讨宗教和信仰时,我们需要理解宗教和信仰的意义。
人是一种需要确定感的动物,如果没有确定感,就会感觉到不安全。人拥有想象的能力,会意识到未来,意识到这个世界,意识到过去,以及眼前存在的一切事物。宗教,信仰或者文化制度组织这些确定的形式可以很好的能把人限定到一个范围里去。因此,人对各种事物都需要有确定的概念,需要去定义,即使是抽象的事物,比如死亡,人死后的世界,人生活在世界的意义,以及现在发生的一切的现象。人是本能的希望能找到一种确定化的定义的,而宗教和信仰给了人一种确定性。
在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比较落后,人类碰上很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因此发展出了关于现象的解说的宗教。即使到了现代,科学科技发展起来,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关于现象的解说,是人类的新宗教。
人只有拥有了确定感,才会生活的踏实,才能感觉到人生的意义。由于人活着就需要找寻和确定自己的存在,感知自己的存在价值,与此对应产生了价值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这些体系的整体构成了文化。所以,人从本能的需要文化这种东西。
人们之间通过社交,才会有文化。文化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我们知道,人总希望找寻到自己的身份,或者自己希望的身份。因此会倾向于寻找这样性质的圈子和阶层。通过身份标签和圈子特性,以及阶层特性来反向认同自己,来感知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信息作为一种可以被人用来表现的介质,可以把人当做关于信息的载体。因而信息的交互(沟通交流)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人的社交,一个诉求是获取信息来帮助自己。一个浅层的面来理解是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了解到自己未能了解到的信息或机会。通过获取信息扩大自己的认知,消除信息的盲点。
另一个作用是通过信息的表达以及接收反馈,传递以及获取相互之间的关于态度,情感和观念的表达,这样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提供了前提。双方通过你来我往的互相交流,达成最终的结盟,比如恋爱,或者生意上的合作,形成友谊等等。
不同的信息包含着不同类的价值,由于我们人类个体不可能有兴趣或需求去接触所有的信息,也不大可能去接触所有的人或人际。就个体而言,世界上的的信息总量是无限的,而人由于存在着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不大可能(愿意)会去获取超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只被用于浏览而不能被应用是没有多大的价值的,这就好比毁掉一个人学术上的才华,莫过于只让他浏览查阅无止境的文献资料,而没有进行实际的研究和创作。
借助辨别个体承载的不同信息可以为我们筛选出我们感兴趣的相关个人。比如在雇佣某些需要专业才能的岗位上,我们会优先录用那些具有相关专业经验的人才或是相关学科的毕业生,已经具备了该专业较多信息的这类人能更快更便捷的马上从事相关的工作,这时这些人才身上的信息是有用的,信息是有效的资源。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方便了很多。一些信息可以很轻易的被大众获取,信息变得扁平化了。信息的获取成本降低并不意味着资源获取的门槛也变低,总体上来讲,固定的社会总体资源是缓慢增长的,或者还是还稀缺的。比如,你可以轻易的对比出上海每一片区的房价水平,甚至能了解到每一栋房子的价钱,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钱款垫付首付款,你可能还是买不起任何一套房子。因为在这里房子的资源在供求市场下相对是比较稀缺的,而你通过网络快速了解到的各地房价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对你的效用并不大。
这同样体现在婚恋市场上,尽管人们如今通过网络可以很轻易的获得与许多适龄单身异性的接触机会,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平等性,总体上来讲,关于咨询信息的平等性并不能消除资源的不平等性,信息的扁平化并没有更好的改善那些缺少资源的人们的处境。
我们知道,过去由于信息传播的渠道少,途径少,并且传播成本较高,信息传播掌握在媒体手中。通过固定的渠道传播如电视报纸书籍等的大众化的信息一般经过较大程度的人为筛选。因此,我们普通大众得到的是较为统一的标准化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其固有价值,是我们大众依赖的参考标准。
信息互联网化以后,因为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声,那么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下降,传统媒体对大众的引导能力下降。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从网上获取到来源不一的关于同一事件的信息描述,可以同时看到不同观点和见解的人群的发声和意见。
传统媒体时代,可以视为信息的计划经济时代,信息是批发式销售,人们只能不加选择的接受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可以自由的在网上选择信息的获取方式、渠道,自主选择相信某一些信息的观点。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今日头条,知乎,微信公众号等一系列自媒体作者涌现,人们信息的来源十分的广泛,在当下,信息已经严重过剩,而用户们普遍时间缺失。
信息的量已经有了,现在人们对信息的品质有了新的追求,人们希望得到更优质的信息。
于是更好玩,有趣,有用的高品质信息成为了新的需求。
于是内容创业也火了起来。
在这些背景下,知识付费模式也横空出世。
于是有了分答,知乎live,在行和逻辑思维的得到产品。
以文章形式出现的碎片式知识分享为主的知识供给,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最精简和提炼出了一些理论和知识点。
那么这样的一种碎片化的文章又有多少的价值呢?
我们知道以简明干练的方式提炼出来的主要观点,呈现给读者的往往是一些概念和结论性的东西,这样碎片化的知识更像是一种资讯。
我想任何一个有志于完善知识结构和获得体系化知识的求知者,通过咀嚼若干文章进行碎片化的知识吸收,这样的做法往往是徒劳的。
呈现结论和概念性的碎片化知识让读者更多的只能是记住一些概念和结论,而不能理解构成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内在机理和逻辑关系。
对于想掌握一门学科和专注于某项领域发展的人,我建议是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有系统性知识和结构的经典专著,以及实际的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
我们很容易想到,从树下跌落下的苹果在我们普通人眼中和在牛顿的眼中是不相同的。虽然你和牛顿看到的都是一个概念相同的“苹果”,但你与牛顿之间所理解的苹果的内涵却大大的不同。
同样的道理,你看了一部电影,你能获取到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景象,你却不能掌握制作这部电影所具备的充分的知识。你能看的了一个菜单的菜谱,也不代表你掌握了菜的做法。
快餐式的知识提供(碎片化知识)的道理也正是如此。
通常来讲,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产生的,而学习本质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这样可以说我们从书中,从别人的文章中所了解到的知识通常也是各种各样的假设。
那我们所理解到的别人所提供出来的信息或知识,有多少是接近真相的知识呢?
又或者是否作者自己也从未做过验证而仅仅是从“某大师”那里搬过来的假设呢?
当然通过验证假设进而学习到接近真相的知识也是含有固有成本的,这另一个说法是实践的成本。
实践的成本包含了机会,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很热火的创业和创新的产品在不断推出,这些创业或新产品,本质上也只是一个假设,一个有未来美好预期的假设。假若没有美好的预期,这些产品便不会被推出。假若它不是一种假设,那么也不存在失败与成功一说。
我们理解到很多产品,创业的企业最后的成功也并不会与最初的假设(企业最初的愿景)相吻合,最后依然获得了成功。这是因为企业或产品在不停的进行演化,只要它有机会,它就可以不段的获取新信息,提出新的假设,然后实践去验证,这个过程不断得到循环进行,然后产品和企业也能够不断获得发展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