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对《瓦尔登湖》不感兴趣,是因为我误以为这本书涉及到太多的地理知识,而选择读完这本书,也是之前大概有在报刊推荐上看过有关的书评,羡慕梭罗在湖边欣赏大自然的平和的心境。读完后,其实有很多想说的。
在我的眼中,之所以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尤为可贵,是因为他当时正处在美国从农业生产转向商业和技术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仍能为证明“保持内心平静和生活充实不一定要以拥有大量金钱为基础,也不用以破坏污染自然为代价”,到瓦尔登湖滨搭建了屋子,自给自足生活了26个月。这不仅仅是一时冲动,而是对内心的执着探求。他不仅仅收获了难得的独处时光,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我并不是很了解宗教,但想来梭罗在书中提到的“高贵”和“卑微”也应不止于宗教的限制。其中写到最多的便是“衣服”。这一点我印象很深。如果只是为了安抚自己穿得很体面,而不断地更换衣服款式来炫耀所拥有的财富,却全然不顾身体是否对此感到舒适,那么这样的人无异于在向社会传播一种价值观:金钱即权势,权势即地位,所以有钱才会有地位。所以,“贵族”和“穷人”分别对应的是“高贵”和“卑微”吗?在梭罗看来,不是的。他认为精神上的充裕显然要高于物质上的富足,精神上的满足才是“富有”,而思想上的匮乏和枯竭只能把人局限起来,这才是“贫穷”。我很赞同梭罗这样的价值观,但也不知道“金钱即权势”的“法则”在这个社会上是否已经深入人心,难以推翻。
在书里,我看到的还有“尊重”。我看到了他尊重每个人的想法。梭罗面对农夫、渔夫或猎手等人时,都怀以尊重和期待,抱有耐心来倾听他们观点,彼此交流思想,希望能了解和关心多一些人。这也算得上是待人平和了吧。
同时也因为来客很少,梭罗记录他们都很详细。里面有一句话很打动我:“一位农夫,一位猎手,一位士兵,一位记者,甚至一位哲学家,都有可能畏而却步,但什么也吓不住一位诗人,因为他的动机是纯粹的爱。”我认识一位爱猫之人,他也曾写下过“他爱猫,很纯粹的爱”“如果是喜欢的事,那就纯粹地喜欢就好”这样诗一般的句子。所以,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便想起了他,一直追求做个纯粹的演员的他。是啊,如果人活在世上,能够单纯地喜欢甚至爱上做一件事,不计较付出,不要求回报,在心灵上有所寄托,在精神上有所凭靠,那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瓦尔登湖的纯粹,在湖边自由劳动、交流与阅读的纯粹,与周围大自然随心所欲往来的纯粹,似乎不可捉摸,却也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可遇不可求,而梭罗只是去“求”了而已。
自然的完整、规律、美好在于人类没有过分的干扰,那么人呢?我认为梭罗讲的是人应该学会自我净化。人,凡是人都注定拥有了本身的欲望和能力,但毕竟那些只是本能。所谓“纯粹”,应是人向往的精神境界。而又如何把握自己的思想不受污浊?梭罗似乎没有在书里说,或许是我想多了——自省。
自省,即自我反省,自我应是什么样子的?而现状又是如何?不用红脸赤脖地与别人争辩是非对错,只是自己需要有勇气和胆识在心里搬砖搭台磨石镶嵌制作出一面镜子来。这样就可以在有疑惑时,在疑惑没有被生活的惯性放过之前,勇敢地站到镜子面前,反省内心,追问初心,从而能展示出真实的自己,保护自己内心深处坚持着的梦想、理想、愿望、期望、希望和原则。在再一次步入忙碌的现实之前,拥有一份清醒的自我认识,积累一些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才是我所理解的自省的意义。
瓦尔登湖的清澈需要人们的保护。如果有一天这面镜子不再明亮,变得灰蒙蒙时,那些只能依靠外在的世界才能看见自己的人,就又一次失去认清和反省自己的冲动的机会了。何止是这样呢?倘若家园不存在了,人们又何必执着于自己身处何处呢?
愿每个人都能守住瓦尔登湖,记住天空,珍惜清晨醒来时心中有黎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