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
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人均手机阅读时长每天超100分钟;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
2018年世界人均读书国家排名:犹太人人均读书量为64本、日本人均读书量为40本、法国均读书量为20本、韩国均读书量为11本。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学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而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3%。
对比之下,中国人阅读量还是比较少的。
为什么要读书
白岩松:捍卫常识
白岩松在40岁的时候,在《南方周末》上曾写了他40岁以后的目标: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捍卫常识,而做好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要多读书,才能够不断累积知识,才不会让人显得无知愚昧。
而建设理性,白岩松认为书读多了,人就容易理性下来,因为知常容,就开始包容了,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
梁文道:三十年来,每天读书六小时
著名媒体人、作家梁文道,三十年来,每天读书六小时。因为惊人的阅读量,让他在节目中总能轻松地引经据典,随时举出相关书籍和作者的内容或观点。
他几乎放弃了社交网络,让自己和世界保持着一定的时差,把最宝贵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这件事上。
常有年轻人会问梁文道:你哪来这么多时间看书。
他的回答是:“我只是做了 一些牺牲而已,做了一些不一样的选择,而且我睡的少,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没有时间读书这句话在我看来只是一句托辞,就像每天没有时间运动一样。这种话,我从来不能接受的。”
脑科学家:学习新知识,重塑大脑
最近读到一本书叫做《The Brain》,中文名叫《大脑的故事》。
作者是一位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现在任教于斯坦福大学。
他在书中说,人的大脑要经常使用,就像树林里的小路一样,没人走就会被淹没,经常走就会把这条路保留下来。
这个可以作为终身学习最好的理由了,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锻炼各种新技能,重塑大脑。而读书就是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面对纷扰的世界,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安放情绪的地方,一个独处的空间。
英国小说家毛姆说: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所有的悲哀。
今天为大家推荐毛姆的读书随笔《阅读是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毛姆,英国作家,最著名的当属他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和《人间的枷锁》。
如何读书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阅读让我们有机会照顾自己的内心,给她休息和成长。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在否定中变得坚强,在肯定中变得自信。
如何读书能获得最好的享受呢?
毛姆分享了他的读书习惯。早上工作前,会先看一会儿哲学类或科普类的书籍,因为阅读这类书籍需要一个清醒和专注的头脑。当工作完成后放松时,读一些历史、散文、批判性文章和传记类作品,以放松大脑。而随时翻阅的书籍一般是诗集。
我日常会利用晨跑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听书;晚上等孩子睡着后看电子书或者翻纸质书看。
我阅读的渠道主要选择加入一些高质量的读书会,听精读书的语音,对哪本书特别感兴趣的话再去微信读书APP、Kindle找电子书进行完整的阅读。买纸质书的情况不多,除非喜欢到爱不释手的那种。
同时也是微信小程序二手书【小木屋】的亲子会员,在这个平台我常租一些陶冶情操和提升生活品质类及童书绘本的二手纸质书籍来看。遇到觉得不错的书,就用极低的价格买下了,其他的书就还回小木屋。这些书籍适合随手翻阅或者快速阅读。
关于读书方法,毛姆非常推崇跳跃式的读书学习方法。
他觉得,读书要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对于某些重点、要点之处必须精读,有些无关紧要的部分可以省去不读。
如,阅读一部长篇著作时,不可能或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仔细地字斟句酌,这就需要采用跳读的办法,对内容重要的要仔细读,次要的只可浏览不必详读,也可跳跃过去。
这样不但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而且还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我自己读书的方式是根据不同的书籍区分的。有些适合精读的书,会通过微信读书、印象笔记、Kindle去找电子书。
大多数时候我在IPad上阅读,用阅读器MarginNote3开展精读。MarginNote3是由国人开发的一款笔记APP,是精读的好帮手。刚开始操作可能有些复杂,我去B站找了视频学习。
在MarginNote3界面去找电子书,然后把知识点做成知识卡片,知识卡片最后可以梳理成思维导图。同时这个APP还有划重点和记忆功能,据说这款APP是帮助学生从阅读到复习,重塑学习方式的利器。
用手机读电子书的时候,遇到需要记录的内容,我一般用锤子便签记录,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及素材库。
怎样的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人的命运由自己的认知眼界、思维方式、处事方法、为人方式综合决定。而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认知,掌握一些方法论,通过读书了解世界,开阔视野。
我读吴军的《见识》。在他看来人一生的命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人的见识,而命运的改变首先需要见识的提升,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一个人见识的高低。
我读《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被马斯克的独特眼光、谋略、胆识和智慧所震撼,他对待工作的热情、精力旺盛、极强的抗压能力和冒险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我读马斯克母亲自传《人生由我》,学习到她的育儿理念:对孩子最有用的教育,就是让他们看见你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读瑞.达利欧的《原则》,用其中的“生活原则“,实现了半年内完成半马的目标。
在所有类别的书籍中,我最喜欢哲学类书籍。
哲学书是唤醒内在力量的书,能帮助我走出孤独的低谷,寻找真正的自己,重拾信心与勇气,体验更美好的生命状态。
人们在这晦暗而神秘的世界上前行,总是遇到诸多的困惑,而哲学认为,或退守为安,或砥砺前行,都是人生。这就是哲学赋予人的想象力和智慧。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著作是我比较喜欢读的,启发也最深刻。
不同的是,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哲学家,而尼采是权力意志哲学,激发人们的潜能,以求出类拔萃。
我曾反复读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尤其情绪低落的时候。
他在书中这样写到: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无意提到了一个观点,我将它视作人生智慧的第一戒律-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乐,而是避免痛苦。
这条戒律告诉我们,不应该把生活的愉悦和快乐当作追求的目标,而是应该避开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灾祸,
柏拉图的的教诲都应该铭记于心: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值得我们过分关心。
人生智慧的至关重要的点就是在着眼现在和放眼未来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不过于随心所欲,也不要太过焦虑,为未来担忧。
【写在结尾】
查理·芒格: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雷昂修士:生命的美别无其它,不过顺应其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