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8
【原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
季康子问:“仲由可以从政吗?”孔子说:“仲由为人果决,可以从政吗?”
季康子问:“端木赐可以从政吗?”孔子说:“端木赐人情练达,可以从政吗?”
季康子问:“冉求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求才能出众,可以从政吗?”
【注释】
“季康子”,鲁国三桓之一,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位为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周游列国。八年后,孔子返回鲁国。季康子在前文中多次出现,已有相关介绍。
“仲由”是子路的姓名。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
“使从政”,指使为大夫、作大臣。
“果”,果断、决断。
“何有”,在《论语》中多次出现,表达不同的意思。这里是孔子对季康子说的“可使从政”提出设问。也有学者将其解作“何难之有”,今不从。
“赐”,即端木赐,字子贡。以言语闻名,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善于经商之道。
“达”,通达、练达。
“求”,即冉求,字子有。以政事见称。多才艺,擅理财。
“艺”,有才能技艺。这里指才能出众。
【评析】
子路、子贡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勇敢果决;冉求才能出众;子贡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位高情商、高智商的高级人才。对于这样出色的人物,鲁国权臣季康子当然也想揽至麾下,以为己用。因此,便向孔子征询此三人可否从政。
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而是向季康子陈述了三弟子各自的特点,将问题又推给了季康子,听其自决。这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于季康子委婉的拒绝。
孔子婉拒季康子,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季氏作为鲁国三桓之首,目无国君,违乱礼法,其心不仁,其行不义。因此不欲弟子依附季氏,以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其二,三弟子虽然各有所长,但仁德未固。以孔子的标准,尚不适合从政作大臣。
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对于儒家而言,“正”即仁道。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以仁道正己,亦即“子帅以正”;二是以仁道正人,是故“孰敢不正”。“从政”,也就是施行仁道、匡正无道。
曾有季氏家人问孔子:“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作为“具臣”,只需要有很好的服从性和执行力就够了。也就是说,子路和冉求都属于执行层面的人物,可以任事。如果有好的规矩和制度,他们都是很好的干事之才;如果制度不好或者所依非人,他们也可能会干出糊涂事来。比如,冉求就曾帮助季氏敛财,并因而遭到了孔子的严厉批评。
但“大臣”则不然。作为大臣,不但要有“具臣”的服从性和执行力,还要有正人正己、知行知止的能力。既要以身垂范,还要施行教化;既要知行于义,还要知止不义。并不是像“具臣”那样一味地简单服从和执行。
可见,孔子对于从政或者为大臣,在智仁勇这三方面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