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选择

借用魔术师刘谦的那句话: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首先,我手里有一个苹果


步骤一:我看到自己

我可以立即把它吃掉,但问了问内心,决定与他人分享


步骤二:我看(想)到你

于是我想到了你,咱俩可以一起解决掉


步骤三:我找到你

没找到你,就没法知道你是否喜欢吃苹果


步骤四:我和你协同(该步骤又下分四个部分)

[if !supportLists]1、[endif]询问

你是否喜欢吃苹果?是想现在吃掉还到这个苹果长成大树以后再吃掉?


[if !supportLists]2、[endif]界定

这棵苹果树长得多大再吃呢?


[if !supportLists]3、[endif]创造

要不要再嫁接梨、桔子、香蕉?


[if !supportLists]4、[endif]达成

通过延时满足,我们更好的品尝到了这棵苹果带给我们的更多需求,实现真正了双赢


这就是《第3选择》的基本理念与方法。

作者是史蒂芬柯维,他写过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叫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他去世前,又将这七个习惯合并成了一个选择,即第3选择。

就好像破“芦”而出的七个葫芦娃,最后又变成了一位老爷爷。


简单来说,一个苹果。

除了你吃掉,或我吃掉以外。

虽然可以各吃一半,但通过第3选择可以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比如,孩子有时候说话是会伤人的,但你要知道他们的伤害只是针对他们的情绪而并非针对你。如果你针锋相对地反击,虽然寻求了公平,但丧失了获得第3选择的机会。

再比如,纳粹士兵杀害犹太老人时,士兵可以选择不杀,而是放走;老人也可以选择不诅咒,而是原谅。


总之,既可以生气,也可以愤怒,但问一问内心,还可以选择“满足”。

(感谢樊登老师的精彩讲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