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醒来,除睁眼外,还会有个另外的固定动作,就是看向窗户方向,今天照例。窗帘跟飘窗接触的地方留有一些空隙,会有光线透进来,发觉今天的比往常的要亮一些,心想窗外会不会是一份难得的晴朗。拉开窗帘,心中所想没有被辜负。
数九后,遇到阴沉天气的日子,会不怎么情愿拉开阳台处的窗帘。打小就从老妈那里听来句话,玻璃隔风不隔寒,那就且让这窗帘将寒冷给隔起来吧。吃饭时觉得屋里光线偏暗,打开灯,暖色黄光铺散开来,铺散出几分能抵御寒冷的暖意。手机躺在从京城故宫附近小店淘来的支架上,展示着大师用阅历、用思考、用心力还有其它能促成美好结果产生的种种码出的文字。吃着物质食粮,看着精神食粮,然后不知不觉灌进去了过多的物质食粮。
今天则是很情愿地拉开阳台处的窗帘,光线很好,不需要开灯。离家上班前特意比往常多打开了几扇窗户,还有将鞋子放到能被太阳触摸到的地方,以让臭汗能被尽快蒸发掉。今天出门比往常要早很多,也很快找到单车。以前不晓得为何,出门总是会有些匆忙,然后带来的结果就是骑车越来越快。
马路上铺撒着阳光,骑着车也觉得浑身暖洋洋的,耳机里播放着一些没有听过的歌,出门早,车骑得也有些慵懒。经过一段下坡,仅任重力势能慢慢转化为动能,不像匆忙时那般下着坡还蹬着车。每每经过这段下坡路,都在想这个坡有多少度。冬天着装沉重,遇到风向不合适的时候,就总会想弄个平衡车来轻松一下。马路上见过很多次这种车,感觉很酷。后来了解到平衡车的爬坡极限是15°,体测这下坡时的加速度,觉得坡度肯定不止15°,然后想法就搁置了。
大约在到达一个路口时,耳机里播放着一段女声,吐字清晰,声音干净,听着很舒服。“春天的风 能否吹来夏天的雨, 秋天的月 能否照亮冬天的雪”,听到这里,还有些许纠结。秋天的月,冬天的雪,应该都是有能照亮其它事物的本领的吧,要说照亮,也应该是互相照亮吧。 歌曲很好听,这一小纠结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可认为纠结来自无聊,或许就是认知不足,事物原本就如歌词中写的那样。
可能否(可点击此链接听歌)
原本车就骑得比较慵懒,听着这歌,感觉慵懒程度更甚了些。听歌会带来感受,感受或多或少会作用到肢体,慵懒加重应该是源于此,不过这逻辑也不完全适用。有位好友,曾经为了在闹铃响后不赖床,愣是用一阵节奏飞快的马蹄声当做闹铃声,结果呢,照赖不误。然后我想,这其中的差别应该就在于是不是在做让自己舒服的事情。路口遇红灯,播放模式被调整成单曲循环。
因为坐在南面靠窗的一个位置,办公桌上也铺上了好大一片阳光。打开电脑,有种视力变差了的感觉。将电脑亮度调整到15(最高为15,通常亮度设置为2),世界顿时变得清晰起来,不过又担心这么亮会对心灵的窗户带来不好的影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话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它传达出的都是来自心底里的各式各样的东西。于是,墨镜不仅可以用来遮光,还可以用来遮心。
晚饭时间走出办公室,感觉天色比以往亮了些。书上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今天已过冬至日近一个月,难怪会觉得天色比以往亮了些。一天一天,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一年一年,从春夏到秋冬,从秋冬到春夏。这些变化都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变化在一秒钟都不停歇地进行着。人也得不停地适应着这种变化:比如该添衣了还是该减衣了,该吃萝卜了还是该吃生姜了,该用小太阳了还是该用电风扇了,……。同样,这些也都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这些周而复始的变化会带来的年岁上的不可逆的不周而复始的不断变化。问题具体点来说就是有没有产生出合适的状态来配每个年龄段,然后让生活带给的不只是徒增的年龄。
坐在这里,一边泡脚,一边码字,只是码字的这个黑夜跟上述事情发生的那个白天不在一套黑夜和白天里。字是按照时间线来码,一天内从早到晚,所以内容也像记流水账一般。泡脚泡到手心冒汗,不过手指倒是不冷了,在敲击键盘上也顺畅了不少。以前跟一朋友聊起说自己四肢不协调,然后被问道:那你打字速度快不快。当时还有些正经地回答了他的问题,现在只想说,我是四肢不协调,不是手指不协调。打字快不快跟四肢协不协调没有关系,打字快不快取决于手指冷不冷还有脑子冷不冷,哈哈哈
文字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一件件码下来,杜撰的部分可以说没有。这倒是让我想起小学时候写作文,很多时候那可真是基本靠编,如今是让编都编不出来了。说到这里突然有些忧桑,这是不是代表想象力已经消磨殆尽了。还是再听首歌缓解下忧桑吧,毛不易的《平凡的一天》,觉得歌曲中的这一天一定也是拥有着美丽天气的一天。
平凡的一天(可点击此链接听歌)
不早了,休息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