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人始终无法见容于自己生活的时代,他们是真正的孤独者,如果孤独可分等级的话,我想他们一生都不得不与最高等级的孤独长相厮守,难舍难分。
例如孔子。这位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生前一直郁郁不得志,死后却斩获无数荣誉称号:诸如“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等等。记得上学时常常背诵他老人家的言论,并为搞不清楚那些拗口的“鸟语”而头痛不已,因此,至少在求学的那些年月里,我对孔子本人并无好感可言。这两年忽然发现他越发可亲可敬,原因有二,一是在太多起起伏伏的俗世经历中我渐渐领悟到,作为一种生活哲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实在是无比高明(对于它的高明之处,愚钝的我无法在此使用逻辑推理加以证明,只能于渐次展开的人生阅历之中慢慢体会);二是在我看来,孔老夫子还有另外一种身份: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销售非实物产品为主业的人,而今天的我,也正好以此为生。他销售什么呢?销售一套在当时几乎完全不被世人接受的儒家理念,其核心思想大体可归纳为八个字:恢复周礼,施行仁政。我们知道,在那个群雄四起,各自为政的年代,强国的首要任务是称霸天下,弱国的首要任务则是自我保全 ,而在这时,却有一个书生不识时务,带领一群弟子,逢人便讲道德理念(礼义仁智信),见君便谈仁爱之心(亲亲仁民爱物)。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壮举,因其过于不合时宜,显然注定难逃失败的命运。孔子周游列国14年,不但从未获得任何客户(诸侯国王)认可,还曾陷入诸如“绝粮七日”、“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等等九死一生的狼狈境地。干了14年的销售居然一单未签,孤独之心何其沉重,可想而知。
又如莱布尼茨。关于这位生活在十七世纪的超级牛人,百度文库对其介绍的首句便是: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想想普通人终其一生之努力都很难炼成“一家”,而此君居然身兼“五家”,因此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里称其为“千古绝伦的大智者”,显然决无夸张之意。我们不妨先看看他为人类智慧作出过哪些贡献:微积分发明者、二进制发明者、拓扑学创始人,现代数学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的创始人之一……据说他还亲自动手设计过一艘潜水艇、一台抽水机、一部手摇计算机等等。我们再来看看他曾有过哪些头衔:柏林科学院创始人,法兰西学院会员,英国皇家学院会员,德国汉诺威王室法律顾问、图书馆馆长……这样一位博学多才、震烁古今的超级学霸,再加上薪水丰厚、高高在上的贵族精英身份,理应吸粉无数,高朋满座,绝不孤独了吧?实际情况却是:终身未婚,最后在没人理睬下冷落地死去。没错,他有超乎常人的思维,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单纯无比的好人,从来不懂得世俗社会的人情世故,只知一味讨好别人,在很多对立双反之间完全没有明确立场,结果便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下场;他似乎方方面面都技高一筹,却唯独不懂女人心思。由于职业原因,在他圈子里多的是那些王公贵族的千金小姐,理应成就一段男才女貌的千古姻缘才对,无奈的是,他与那些曼妙身影相处时从来只聊一个话题:学问。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男人面对一个精心打扮一番之后满怀激情赴约的妙龄女郎,每次都不聊八卦新闻,不聊美容养颜,总是没完没了的和对方探讨“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图书馆应当如何设计、路灯该以什么为燃料”等等如此高大上的问题,此情此景,爱将如何产生?孤独何以避免?
还有梵高。我在三个月以前才读完了那本由美国作家欧文.斯通所作的梵高传记:《渴望生活》。此书让我对梵高本人及其生活有了两个全新的认识:其一,在他短短37年的人生历程里,很多时候都吃不饱肚子,甚至常常饿得头昏眼花,濒临死亡;其二,即便把梵高放到古往今来所有的艺术家群体中进行审视,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除了具有惊人的才华以外,其内心的善良同样超乎寻常。今天,只要对艺术品稍有了解的人,便不会否认以下事实:不论在世界哪个国家和地区的拍卖行里,随便拍卖一幅梵高的画作,换来的钞票都足以让我等庶民衣食无忧几辈子。基于以上原因,每次我一想到画家生前所遭遇的种种千难万苦之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刺痛感(正如我每次想到王国维先生时那样)。有关梵高的孤独,以我拙劣的笔法实在难以书写,只好一言以蔽之:可别忘了,我们这个世界,曾经残忍的虐待过一个善良的天才。
今天的国人,孤独指数如何呢?考虑到我们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纷繁复杂的人口结构,要给出这个问题的统一答案实属瞎掰,因此只好将目光转向一些特定群体了。我首先想到的是广大农民工。根据人社部的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近3亿。数以亿计的国民离开妻儿老小外出谋生,一方面大力推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善了无数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同时难免催生出一个漂泊者群体,他们中的任何一员,面对周围陌生的一切,随时可能陷入孤独境地(我似乎突然明白为何“床前明月光…”会成为中国社会流传最广的诗句了)。如果说“外来务工人员”的孤独指数总体偏高的话,那么城市居民又如何呢?我曾以为,城市居民大多物质丰盈,娱乐多元,阖家团圆,理应幸福指数很高,孤独指数很低了吧?!然而近来却发现,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幸福或许“没那么简单”。不止一次,当我在一座国际大都市的街道上转悠,看到成排停在路边的出租车时都曾感到吃惊——吃惊于那些车身上无比壮观的广告。很多车身上都写了四个红色大字,远远望去便醒目无比、硕大无朋:挽救婚姻!在这四个字的下方,还会标注一个微信号和手机号码——如你所知,这是一些帮助别人挽救婚姻的“专业人士”留下的广告,正是这些随时随地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流动广告,无情的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孤独与寂寞…
在我打算落笔之际,突然想起一道职场风景:记得以前在某公司上班时,很多同事都会在自己工位的墙壁上写下一些豪言壮语,以资鼓励。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反问句:不努力工作,如何养活你外面那一群小三?我心里清楚,在那时那地,此话不能当真,纯属调侃,但这无心的调侃或许正好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某些人的生存状态: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顽强拼搏,呕心沥血,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试图利用成功来抵挡孤独。可乎?不可乎?尚有佳者乎?实则难以定论,只好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