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字理识字之法,可引古识今,引繁识简,还可引图识字。今天上午上传了不少字配画,很好!下面比较一下两幅同是表现”焦”的画图,不考虑技法,只考虑构图理念,引图识字的效用上哪一幅好,为什么?由此给我们在使用和创作字配画时有什么启示?
@黄亢美(广西师范学院)黄老师,前两天您给出的关于“焦”的两幅图挺有意思,一开始觉得第二幅挺好。看广西桂亚斌老师说第二幅是解读“樵”,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因此,觉得将第二幅中的旁边的树枝去掉就挺形象了,不知当否?
”老”的甲骨文如下,像白发飘动扶杖而行的老人。很明显,该字浑然一体,是个象形字。隶变后写作”老”,从书写的角度看,把它视为半包围结构也是可以的。若视为上下结构也不要当作犯了多大的错,这无关宏旨。有些字就处于半包围和上下的临界点,所以对另一种说法也不要过分指责,考试时对这种有歧说的字最好不考,没多大意义的。
供参考。
我也以为第二幅图表形达意更清楚,狩猎时代的古人食肉方式多为用火烤,也可引义为等肉熟时焦急的心情。
我个人倾向第一幅图,焦字从甲骨文到小篆都是头朝上的。如果加上一些木架,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变成樵了。
@黄亢美(广西师范学院)黄教授,您好!个人认为第二幅图表达挺到位。首先,古人造“焦”字,就是要表达用火(四点底表火)将鸟兽烤熟的意思;其次,“隹”不但代表短尾鸟,而且还有发端、鸟头等意,而第二幅图正好火是对准鸟头炙烤的。
我也以为第二幅图表形达意更清楚,表现了形体上的烧焦,也体现了心理的焦急,构图也仿拟字形,让人印象深刻!
@黄亢美(广西师范学院)黄教授,您好!个人认为第二幅图表达挺到位。首先,古人造“焦”字,就是要表达用火(四点底表火)将鸟兽烤熟的意思;其次,“隹”不但代表短尾鸟,而且还有发端、鸟头等意,而第二幅图正好火是对准鸟头炙烤的。
认为下面一幅图好一些,主要是它更贴合“焦”字的造字本义:上面是鸟,下面是火,鸟被架在火上烤,很容易被烤“焦”了。从它的本义考虑,我也认为下面一幅图更能显出“焦”的造字本义,可我们在讲到“焦急”这个词的时候,也不妨引用一下上面那幅图,那幅图上的鸟可还是活着的,把它放在火上烤,你想想,它的心里该是多么“焦急”呀,再看看在它周围的那些鸟,它们看到伙伴在火上烤,一个个都张着嘴叫着,它们也很“焦急”,于是“焦”的引申义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黄老师您好!我个人认为第一幅图好!大道至简!隹就是鸟,鸟在火上烤就焦,图是为了字服务越简单越好,更直观。
没有这么笨的小鸟,一边流泪,一边让火焦的,天地万物,其实所有的动物他们求生意识都很高的。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黄老师,我个人认为对于“焦”这个字,第二幅图更恰当一些。虽然两幅图都是上方表示鸟,下方表示火,合在一起就是将鸟放在火上烤。不过第一幅图缺乏真实感,同时还显得比较残忍,不易于接受。各人愚见,不知是否正确。
第二幅图比较好。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象形文字这样认字无非是让孩子们从其中得到收获。树杈就好像那一竖,横着的就像第一横,悬挂着鸟的就是中间一竖。比较方便孩子们记忆书写。
黄教授您好,我个人认为第二幅图更好一些。鸟的毛都被择光了,代表已经死去的,挂在树上,下面有火。很形象,也符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