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脑海中逗留了很久,却一直没有答案。
不知有没有和我感同身受的人,明明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看书,然而每到写作的时候总是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于是我沉下心来,进行反思。
因此,在这里想到这些原因,与君共勉。
一、读书的目的。
在打开一本书想看的书时,留几秒钟去思考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这本书能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还是这本书能让自己心情愉快,亦或是带来一种享受与体验。
回想起自己上学以来的读书经历,好像要么是出于老师的推荐和学习的任务要求,要么是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打开一本课外书的时候,连想都没想自己看书的目的,就囫囵吞枣的看了几眼。看到引人入胜的地方,拍手叫绝,看到枯燥乏味的地方,嗤之以鼻。于是就以为自己看了这本书,当身边的同学提起时,你会发现自己好像得了失忆症一样,感觉很熟悉,就是说不出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因此,在这里,我真的希望亲爱的你们,在以后看书的时光里,能够多一点目的性。
二、读书的计划性
在上大学以前,从未制定过所谓的读书计划。那时,读课外书籍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学习太疲乏太枯燥。因此读书就是一种放松心情,娱乐的方式罢了。哪里会有读书计划呢。那种依着心情读书的习惯,怎么能奢望自己能全部牢记在心呢。后来,在大学时光,虽然计划性不是很强,但会要求自己每周至少读一本书,哪怕是一本杂志也可以。这种计划性,真的能督促自己看书,在量变上想得到质变,光有数量计划性远远不够。这时,就需要你拿出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仔细地记录下来,一周复习至少两次。并且写一篇读书心得。这样的你,怎会还怕记不住呢。
三、读书的实践性
为什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强调我们读书不能只能看到表面意思,还要学会去做,去实践,才能出真知。比如,在小学生的读书活动中,班主任都会举行朗读比赛,让每个学生用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这个方法也适合看书的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浩瀚如烟的书籍,先贤的智慧,足以让我们赞不绝口。因此,只要你拿起一本名著,用心去读,必定会让你受益匪浅。《朗读者》是我每期必看的节目,真的很喜欢董卿这位优雅而知性的女主持人。这种读的方式,会让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有一种新的感觉。
四、读书的趣味性
对于大家来说,一本书,既能让人长知识,又能娱乐身心,岂不一举两得哉?你们也许会说,哪有那么多有趣的书,很多都是像鸡汤,像圭臬,像真理的文字。根本感受不到哪里有趣味性。这里,我就想和大家分享的事,我们可以运用想象,联想,去思考书中具有趣味的东西。并且发掘出隐藏的趣味。大家都知道钱钟书的《围城》其中很多语言都富有趣味性,而比如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关于生死和父爱的书,可能你看不到哪里有趣,可是,你若是用心体会,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中,你能看到的是有趣的灵魂。
可能还有很多语言反思和感悟。这些只是这些天思索的结果。希望大家有所启发和收获。
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相伴,怎会孤独。
成才的路上有你有我相知,怎会怯懦。
有你真好,祝爱读书,爱文字的我们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