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超老师把人的情绪比喻为百花园,各种颜色的花争奇斗艳,但也总会有一些颜色相似的花,值得挑出来,细品一番。
1. 烦
临床中发现,烦的背后通常是怕。各种各样的怕。
通常来说,怕有2种:怕必须做而不想做的事 + 怕做不了想做的事。有的时候,这2种怕同时存在。
具体来说,怕的内容因人而异。
有一种怕,是深刻地认为自己可能不存在了。比如急性应激障碍或神经障碍的人,如坠深渊。
有另一种怕,是总觉得有人会对自己不利,或者担心自己身体出问题。这属于被害恐惧。
还有一种高级一点的怕,是担心失去与重要的人的联结。 有一类人会恐惧没有熟人的地方,而另一类人会担心对方不爱自己了。
还有一种烦,是担心失去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特质,比如才华,性功能,女性魅力等等。
还有一种烦,是来自道德层面的自我要求。要求自己事事处处要被赞许。 不然,就会内疚。
探索内在的烦:
要珍惜烦的机会,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在是否有一个无力的、当年的自我带着所有的害怕冒了出来。
2. 愤怒
愤怒的背后是脆弱。
愤怒也分外显的”盛怒“ 和内隐的”郁怒“。 郁怒比盛怒更伤身体,因为不易觉察,容易出现结节。
愤怒大多指向别人,目的是传递边界警示信号,是领地保护意识的体现。
也有一种愤怒是指向自己,是一种自我憎恨,达到一定程度就变成自我攻击。 这也是很多身心疾病的原因。
愤怒产生的原因,是在成长史中有人向我们传达过这样的愤怒,我们感到到了他人愤怒的威力,由此产生了恐惧。于是在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这个人的威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把这个人合并到自己的体系里。即便这个人不在了,也依然用这个人的视角审视自己,惩罚自己。
还有一种愤怒,是用身边的关系进行的配种。你自己不愤怒,但故意让身边的人对你愤怒,这其实你仍有愤怒,只不过把你的愤怒投射到外界,被别人吸收并呈现了。
探索内在的愤怒:
看睡觉的姿势能不能放松,有没有肌肉紧张,身体僵硬。此外,用心修复自己的脆弱。 不管是先天神经方面敏感性引起的脆弱,还是童年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构建的依恋系统比较脆弱,以及创伤性事件导致的脆弱,都要学习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脆弱。 承认脆弱,学习建立安全联结,更多地关注我们的生命。
3. 指责
指责与愤怒相关,但更加外显,也比愤怒更有杀伤力。
指责别人的人,内在是很绝望的,绝望往往伴随悲伤,因为习得性无助,每一次希望都会破灭。
4. 悲伤
避免悲伤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忙碌。 表面看起来无时无刻都处于积极向上、散发正能量的状态,会否定自己有悲伤。
有人白天能把控情绪,但是到了晚上会做悲伤的梦,借助梦对日常生活进行配重。
还有一种悲伤,自己完全不觉得,却可以很轻易地感受到别人的悲伤。比如,看电视剧会流泪。 不愿意体验自己的悲伤,就从梦境或者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方式呈现。
以上三点如果出现,都能说明身体内存有一定程度的悲伤了。
探索内在的悲伤:
体验悲伤是一种能力,能感觉自己的悲伤,并整合到自己的人格中,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生活中不可避免要面临各种丧失,丧失亲人、人际关系、安全感、胜任感,乃至自尊的丧失。我们都需要建立正确的悲伤观,给自己事件舔舐伤口,而不是掩饰。
我们可以有意地听一些悲伤的音乐,观察这个过程中内心深处的悲伤有没有被外在的经过艺术化升华的悲伤所牵引。
去培养接纳悲伤、整合悲伤的能力,并从悲伤中获得力量。悲伤的力量,远远大于完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