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基层治理的隐形枷锁
形式主义在基层主要表现为三种异化:流程空转,将"开会发文"等同于"落实工作";数据注水,为完成考核指标虚报数据;责任甩锅,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转移压力。
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将过程合规等同于结果有效。当上级部门通过"照片留痕""台账厚度"来评判工作成效时,基层干部自然会将主要精力投入"材料美化"而非问题解决。
形式主义在基层的顽固存在,源于多重结构性因素的叠加。从制度设计层面看,部分考核指标过分强调"可量化"而忽视"实质性",这种"数字政绩观"倒逼基层创造虚假数据。某村支书曾坦言:"不填表就是没干活,填了表就能应付检查。"
从执行链条分析,"层层加码"现象导致政策变形。上级部门为规避风险,往往通过"责任状""任务书"将压力传导至最末端。这种"甩锅式问责"迫使基层干部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应对检查,而非解决实际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形式主义对治理生态的慢性毒害:
消解公信力:当群众发现"河道整治"只是刷绿漆、"扶贫走访"变成摆拍作秀时,政府形象必然受损;
扼杀创新力:因忙于应付各类报表,某些智慧平台最终搁浅;
加剧人才流失:年轻公务员因"5+2""白加黑"的无效加班产生职业倦怠。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使得真正想干事的干部要么被同化,要么选择逃离。正如某位老科长所言:"现在不是比谁工作干得好,而是比谁材料写得好。"
整治形式主义需要从制度重构、技术赋能、文化重塑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建立"减负-增效-赋能"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制度重构:建立结果导向的考核体系
推行"三减三增"改革:减少台账检查、减少重复报表、减少过度留痕,增加实地暗访、增加群众评议、增加成效评估。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明确禁止要求村级组织开具"奇葩证明"、禁止将APP下载量纳入考核等,为基层划定权力边界;建立"容错-纠错"闭环:对因创新出现的非原则性失误予以免责。
二、技术赋能:打造智慧治理中枢
开发"基层通"一体化平台:整合党建、民政、城管等系统数据,实现"一次录入、多方共享"。运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将会议记录、工作轨迹等关键信息上链,既确保真实性又杜绝重复留痕;构建AI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形式主义苗头,及时介入核查整改。
三、文化重塑:培育实干型组织生态
开展"三问"大讨论:问群众需求、问工作实效、问改进空间;设立"实干者联盟":由作风扎实的干部组成智囊团,为政策制定提供基层视角;推行"影子工作法":要求机关干部每年以普通办事员身份体验窗口服务。
这些措施在多个试点地区已显现成效:浙江某县通过"无感考核"系统,使干部精力投入实际工作的占比从45%提升至82%;广东某区建立"基层观测点"制度,由社区工作者直接反馈形式主义新变种,实现动态治理。正如一位街道办主任所说:"现在考核组不再翻台账,而是看小区垃圾是否分类、老人食堂饭菜是否热乎,这样的指挥棒才是我们需要的。"